七一社區        注冊

修身齊家,中紀委推薦的這些地方你值得一去【3】

2015年07月16日08: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推薦地三:廬陵古鎮胡銓故裡

胡銓故裡風光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中部,有一座1700多年歷史的廬陵古鎮:薌城(現值夏鎮)。古鎮裡有座古墓,每年,前來古墓拜謁祖先的海內外胡氏后裔絡繹不絕。是誰讓胡氏后裔認祖歸宗?就是這位被文天祥等廬陵先賢奉為學習榜樣的南宋著名愛國名臣:胡銓。

廣場上的胡銓雕像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淳熙七年(1180年)卒,贈通議大夫,謚忠簡。著有《澹庵集》等。清朝乾隆皇帝為他重修陵墓,御筆題詞“與日月爭光”,刻石於他的墓碑。2000年,江西省新聞媒體選評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歷史名人,胡銓被評為“脖子最硬的人”。

胡氏宗祠

胡銓的一生是忠誠的、正直的、愛國的一生,胡銓的忠義精神,與他的家規家風息息相關。早在北宋真宗年間,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薌城胡氏家規十條》,教育子孫恪守道德,修養學識,正心修身,保持節義文章的門風。正是在“家規十條”熏陶下,胡銓從一介書生逐漸成長為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為了能讓子孫后代遵家規傳家風,一向注重言傳身教的他,在去世前不久又專門用古律寫下家訓。在家訓裡,胡銓告誡子孫后代要“立身忠孝門,傳家清白規”。

推薦理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胡銓家族先人們深知家規的重要,特意制定了《薌城胡氏家規十條》。“家規十條”共有禮讓、士習、官箴、表率等十條戒律,包含禮儀教化、為官修德、農桑稼穡、繳納田賦、禁盜安分等內容,教育子孫恪守道德,修養學識,正心修身,保持節義文章的門風。這十條家規,就是維護家族秩序的法則、教育子孫后代的行為規范,家族每個人必須遵守。

廬陵文化研究學者劉宗彬表示,胡銓的整個家族家風家規,這些影響是相當大的。在我看來,他不僅僅是對他本家族的影響大,其實對整個廬陵文化先賢的榜樣作用,也很大的,影響很大的。文天祥十多歲應縣考的時候,他到廬陵學宮,看到了四忠圖。看到的是歐陽修、楊邦乂、周必大和胡銓他們的畫像。文天祥當時受這些人的榜樣和先賢的影響。他(文天祥)說,如果我死了以后沒有像他們一樣,受到世人來祭祀的話,我就不算大丈夫。從這裡面可以看得出,胡銓包括我們廬陵先賢這種好的家規、族規、家風,不僅僅是在家庭裡面、族落裡面的影響,整個吉安“五忠一節”的浩然正氣,也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中共吉安市委黨校副校長劉翔輝表示,鑒古知今,銘記歷史,才能把握未來。千百年過去了,當翻看著這些沉澱在歷史煙雲中的家規家訓,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直抵人心的震撼。正是這種震撼,鞭策著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裡,凝聚起強大力量,書寫我們清廉人生,共同構建我們清廉的家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崔小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