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了龍廷不久,召集大臣開研討會,主題十分嚴肅:元朝曾經那麼強大,為何不到百年就滅亡了?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治太寬鬆了。朱元璋糾正說:元朝是對官員太寬鬆了!
朱皇帝發現了一條重要的執政規律,正反佐証俱在。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場政變推翻了越南政府,國王黎維祁緊急求救。兩廣總督孫士毅受命帶兵平叛,馬到成功。國王十分感激,主動要求孫士毅當國王,自己退居二線。
乾隆當然很高興,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調他回京出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
此時的孫士毅是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孫士毅早早立在皇帝辦公室外,手裡把玩著什麼東西,靜候乾隆接見。軍機大臣和珅過來了,笑瞇瞇打招呼:
“大英雄回國,帶啥奇珍異寶了?”
孫士毅說:“哪有?哪有?”
和珅假裝不高興:
“沒有?您手裡是啥寶貝?”
孫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煙壺。”
和珅一把奪過來,隻見這鼻煙壺在陽光下玲瓏剔透、美輪美奐,竟然是一顆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鵪鶉蛋那麼大。
和珅簡直愛不釋手:“這東西真不錯,送給我吧?”
孫士毅趕緊解釋:“這是獻給皇上的,我已預先稟報了,下回再給你弄一個吧。”
和珅拍拍孫士毅的肩膀:“開個玩笑,我哪裡配玩這個。”
過了幾天,和珅突然來到孫士毅辦公室,神情詭秘地說:
“碰巧我也有個鼻煙壺,不知道好不好,你幫我看看?”
孫士毅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正是自己送給皇上的!
孫士毅是個細心的人,他悄悄查閱了皇上的賞賜登記簿,近期並無任何賞賜記錄!
時間久了,孫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隨意出入宮廷任何一個角落,如同在自家一樣。他沒事最喜歡去內務府庫房轉悠,隻要發現喜歡的東西,拿了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后來嘉慶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國內外進貢給乾隆的寶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孫士毅暗自嘆息:宮中那麼多管理規矩,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張廢紙,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豈止是財物管理規矩,就是軍事制度照樣是一紙空文,后果也更加嚴重。乾隆的養子福康安,領兵鎮壓苗民起義。到了前線受不得苦,居然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副手代勞,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裡喝酒行令,欣賞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義始自雍正朝,一直到同治時期才勉強了結,前后綿延達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憊不堪,原因就在這裡。
康熙晚年身體不好,工作積極性不比當年,特別是對臣屬過於寬宥,奉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政策,埋下了官場風紀滑坡的種子。乾隆寵信和珅之后,綱紀廢弛,吏治敗壞,官員們逍遙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慶開始,各種規矩都不作數了,於是大清國運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無一例外。
嘉慶最為無奈的是,內部經常發生泄密事件,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了。調查結果更令他震驚:消息是從軍機處泄漏出去的!
軍機處是皇帝最高辦事機構,貫徹落實的都是國家大事,保密紀律自然少不了,怎麼會出這種事呢?
原來,不知道從何時起,軍機處儼然成了通訊社,各種國家機密源源不絕外流,國家權力中心一點嚴肅性都沒有。嘉慶本人對此有詳細敘述: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辦公室和走廊裡,吵吵嚷嚷,人來人往,大都是外單位的。如果問他來軍機處做什麼,回答有兩種,一是來匯報工作的,二是來找領導簽字的。實際上都是來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嘉慶十八年(1813年),幾個農民差點把皇宮連鍋端,一點也不奇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