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搞變通走形式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以變通方式落實八項規定,新的形式主義及新浪費現象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
送禮仍然潛流暗涌。“可送可不送的不送了,必須送的還是要送。”最近,北方某市一位副廳級干部被雙規,辦案人員從其家中搜出數公斤黃金和數量可觀的現金。本刊記者調研發現,八項規定實施以來,送會員卡、消費卡、土特產等行為大為遏制,但在一些地方,送禮之風仍暗流涌動,但在送禮的方式、內容上搞起了變通。不讓送卡和土特產,就直接送現金甚至黃金;知道紀檢人員在單位門口嚴查,就改送到小區或家裡。
“私房菜館”隱身居民小區。本刊記者在湖南某地採訪時了解到,一居民小區幾戶閑置住宅被人租去搞所謂“私房菜館”,因常有客人徹夜飲酒高歌,激起了業主們的反感。
河北、山西等地的多位餐飲業人士反映,現在大飯店式微、小飯店很火,“私房菜”等盛行,個別高檔飯店搞起了上門服務。有的人利用自購房或租借商務區閑置房屋,稍做裝修,改成精致的“私房菜館”,高薪聘請高檔廚師,雖以家常菜為主,外配三兩個高檔菜品,價格也不菲,官員、老板仍是主要客源。相對於賓館飯店、高檔會所,這些菜館隱身於居民小區,不挂牌子,隻接待熟客,使得公務人員吃喝行為更為隱蔽。
婚喪嫁娶“化整為零”。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湖南、山西、河北等地集中開展了整治黨員干部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之風的活動,並對其申請程序、規模等進行了詳細規定。但記者調研發現,仍有人搞變通,最典型的招數是“化整為零”。2013年9月,山西省芮城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梁永安在其女婚嫁事宜中大操大辦被紀檢部門查辦。嫁女之前,梁永安向縣紀委申報了25桌婚宴,正式嫁女時雖沒超標,但其提前幾天便開始待客,每天都在二三十桌。
辦公用房“換新不扔舊”。本刊記者在中部一些縣區採訪發現,各地辦公用房清理正在進行中,辦公用房改造也在進行,有的將一間辦公室中間重新壘牆,硬性隔為兩間;有的重新掏門裝窗。受訪基層干部反映,有的領導干部在騰退辦公用房時,明裡搬到了小辦公室辦公,實際上是將原來的“大辦(公室)小臥(室)”倒騰成了現在的“小辦大臥”。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賈桂梓說,一些地方在辦公用房騰退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浪費。比如,在一些縣區,書記、縣長等主要領導按標准搬到了小辦公室辦公,可原來的大辦公室仍空置留用。這既會產生浪費,又可能會造成政策落實上的反彈。
河北一位干部告訴記者,辦公用房騰退整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裝門搭窗、壘牆拉線等改修工程,這筆費用需要防止浪費,千萬不要借機搞超標裝修。比如,某單位在辦公用房清理過程中,若按要求來,必須重新申請上千萬元裝修經費。
此外,受訪干部群眾還反映,在一些單位,每個部門、每層樓都有會議室,但很多會議室往往使用率不高。
“偷著用、暗著用”、“私家車、公家油”,治理公車消費仍有反彈。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高壓打擊下,公車私用現象有所遏制,但仍時有反彈。南京一位事業單位司機說,上有規定管著,下有群眾盯著,明目張膽公車私用的現象幾乎沒有了,但偷著用、暗著用的現象仍然突出。不在消費場所停車、用兩三個套牌遮掩、領導隨接隨走……這些暗招成為公車司機們遵循的新行規。受訪基層干部反映,有的領導干部按照中央規定不再配備專車,開私家車的情況增多,但很多是“私家車、公家油”,還有的採取一車多牌,公事用“公牌”,私事套“民牌”,實際上還花公家錢。
公款報銷仍有漏洞。八項規定出台以來,與公款消費聯系緊密的高端消費業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但本刊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頂風作案”者,尋找報銷制度漏洞,借公款之名行浪費之實。
本刊記者在上海一些高檔商場實地走訪時發現,多數奢侈品品牌表示發票隻能開禮品或具體品名,但仍有一些品牌在為公款報銷開“方便之門”搞貓膩。
例如,某瑞士著名手表品牌專賣店工作人員說,如果想要報銷,發票可以開成“維修費”或者“配件”,抬頭是“某某商業有限公司”,肯定可以入賬。“我們的許多客人都有要入賬的需求,這麼開一直可以報銷。”
而另一家名表店的工作人員說,發票上可選擇隻寫一串型號,看不出來是什麼產品;如果仍無法報銷,還可以開增值稅發票,名目寫“計時器”,抬頭是“某某貿易公司”。
本刊記者了解到,“八項規定”出台后,不少國際奢侈品品牌開始陸續內部發通知,要求不准亂開發票。“實際上賣什麼產品開什麼發票是國際慣例,隻不過中國客戶有特殊要求,一些大品牌也就‘隨行就市’,大量開出‘禮品’甚至‘辦公用品’等發票,以方便單位公款報銷”,一位奢侈品銷售業內人士說。
腕表業內人士馬小姐說,八項規定出台后,對國內高檔腕表市場的影響顯著,男士腕表下降最明顯,因為這是公款送禮最集中的消費點之一。“中低檔腕表產品與用於收藏的超高檔產品,市場幾乎沒有影響,而以往比較活躍的五六萬至十多萬元的產品,受到的沖擊最明顯。”
某大型國有企業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奢侈品是企業向領導或相關方面送禮最常見的選擇,而且開票很講究,開成“禮品”容易公款報銷,開成“辦公用品”就更神不知、鬼不覺,而且一些大企業還有“三產”,“這些發票一般不在全民所有制企業裡報銷,而是在下屬集體所有制單位報銷,走賬更容易。”
部分頑疾仍雷打不動
一些黨風方面的頑疾在基層還是雷打不動,讓基層干部苦不堪言。
首先,文山會海仍未根本扭轉,空話套話仍然不少。多位受訪縣鄉干部說,八項規定出台后,中央和省裡的會議減少了很多,會風出現積極變化,但基層會議仍然很多,平均每天至少要參加兩個會,一周十幾個不成問題,加上自己組織的小型協調會就更多了。“有的會有用,有的純粹是虛的,特別是有些大會,基本上是重形式。”
會議頑疾仍讓基層干部感到疲於應付。多地受訪基層干部反映,縣裡每個部門開會,大多要求鄉鎮一把手參加,表面上體現了重視,但天天開會,哪還有時間處理鄉裡工作?有的干部反映,傳達上級精神很有必要,但不能簡單地以會議落實會議,或是空泛地“念文件”。
其次,新聞報道依然圍著主要領導轉。“地方黨報黨刊圍著領導轉的八股寫作之風一如從前,不想看,沒法看”,多位基層干部說,有的地方領導仍熱衷於在電視報刊上出風頭。山西一些縣區的內部報刊、電視台和政府網站,往往成為各個縣領導的“報道合集”,少見來自基層群眾的聲音。
三是,各類檢查評比依然較多,基層不堪重負。臨近2013年年終歲尾時,多位受訪社區干部反映,雖有八項規定,但上級黨政部門的各種考核、檢查驗收活動仍在逐漸增多。河北一位鄉鎮干部表示,以前市裡的考評隻針對縣裡,如今直接考評到鄉鎮,進行全市鄉鎮大排名,逼得鄉鎮干部也要往市裡跑。鄉鎮、社區干部還反映,目前對基層的考核指標依然繁多,有些地方僅一票否決的項目就達十項左右。
受訪專家提醒,歷史經驗表明,一項制度嚴格執行一段時間后,若力度減弱或不了了之,往往會出現“報復性反彈”。採訪中,山西省委黨校教授鄭延濤、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吳亦明等研究者認為,落實八項規定沒有回頭路,必須一竿子戳到底。對於當前出現的新苗頭、新問題,應高度重視、及時防堵,推動八項規定落實不斷細化、深化。(記者 凌軍輝 楊守勇 晏國政 陸文軍 周琳)
![]() |
相關專題 |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