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定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准備鋪路基
記者:有觀點認為,此舉不僅一掃沉疴,而且為改革鋪了路,是這樣嗎?
栗俊昌:八項規定的執行,不僅使更多的黨員干部警醒起來,而且是直接紓解民怨,改善民生,使全社會對改革產生了更大的信心和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講,八項規定正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准備、鋪路基。
賈衛彬:八項規定既是針對官場頑疾,也是回應民生呼聲,讓全社會看到了希望。整頓政風的逐步推進。這就為改革鋪了路,使民生改革和行政改革有望得到進一步推進。
張建武:改革需要風清氣正的行政環境,否則,改革就有可能被一些人鑽了空子。因此,堅定不移地執行八項規定,是保証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
記者:因為權利受到制約、反腐敗力度加大,一些官員難免產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束手束腳,不敢干事,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栗俊昌:這種現象不但有悖於八項規定出台的初衷,長久下去,則會誤國誤民。一方面,各級領導自身不能有“無過便是功”的心態。另一方面,要創新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支持干事創業的干部。
賈衛彬:不能說把權力關在“籠子”裡,就是束縛干部手腳,不敢放手工作。隻要對待名利時“知足”,對待自己時“知不足”,對待工作時“不知足”,就不難避免這種情況。
張建武:在反腐重拳面前,體制內說謊的人、職業行賄人、裸官者、特殊生意人、既得利益者的日子變得不好過,這很正常,也是好事。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
貫徹八項規定不能膚淺化表面化形式化
記者:官場清風扑面,氣象為之一新,成績來之不易,如何繼續保持這種良好勢頭?
張建武:要在“禁”的同時,在“導”上做文章,也就是要加強正面的宣傳引導,使嚴格執行規定的人有尊嚴感、榮譽感,讓遵守八項規定成為自覺的行動。
栗俊昌:解決“四風”問題開局良好,下一步要著力解決貫徹八項規定膚淺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問題,做到標本兼治。
賈衛彬:八項新規像一把把手術刀,指向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痼疾。保持這種好的勢頭,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思想,摒棄畢其功於一役的認識,久久為功,善做善成,善始善終。
記者:改革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八項規定的執行也是這樣。結合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你們有哪些期待?
張建武: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許多方面還基本上是“撇浮油”,也就是解決表面問題,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得從體制機制上動刀,打破利益集團的壟斷,真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栗俊昌:繼續加大監督、懲戒力度,徹底消除一些干部的觀望心態和“避風頭”思想。
賈衛彬: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希望能夠創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與具體現實對接,化為具體方案、變成具體措施、落到工作實處。(記者 徐補生)
![]() |
相關專題 |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