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招涌動:“以身觸‘線’”底氣何在?
一大批干部“頂風犯案”被查處。安徽一位基層干部反映,“因為‘一餐飯’‘一頓酒’‘一次用車’而丟‘烏紗’的現象,確實出乎大家意料,改作風是動真格的了。”
然而,仍有一些心存僥幸者在不斷觸碰著八項規定的“高壓線”。王懷超教授分析說,一些官員自認為級別高了便戴上了“護身符”,一些官員認為暗箱操作不易察覺﹔一些官員甚至認為逢年過節登門走訪送禮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車”招--公車玩起了“借用”、“租用”,私用現象也屢見不鮮。一些單位負責人抱著“不在意”的態度,對違規配備超標公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開公車外出吃喝、接送孩子上學等飽受詬病。
“吃”招--吃喝地點更隱蔽了,一些單位依賴“五星級”食堂、定點飯店或高檔會所,而且在報銷時動了歪腦筋,要麼在發票上寫上辦公用品,要麼就“化整為零”、分批次報銷,讓人難以抓到“把柄”。
“游”招--廣西玉林市一區財政局長組織系統有關負責人及其家屬等12人出國旅游﹔陝西寧陝縣副縣長等幾名公職人員借中學生出國比賽之機外出旅游。為回避規定,一些干部想出各種“對策”,此類“挂羊頭賣狗肉”現象時有發生。
那麼,這些違規干部“以身撞法”的底氣何在?專家認為,究其根源,主要在於一些干部頭腦裡的特權思想根深蒂固,同時部分干部手中的權力仍未能受到有效約束。
作風問題存在反復性和頑固性也不容小覷。財政支出不透明是頑疾難“治愈”的另一原因。北京工商大學周清杰教授表示,當前財政預算編制不科學,財政開支透明度不夠,一些干部亂花錢時“底氣十足”,如吃喝和旅游報銷時可歸結到“其他”項目等,客觀上給違反規定提供了條件。
新規頻出:制度之籠更要動真碰硬
從出台六項禁令,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到嚴禁元旦春節期間用公款購買贈送年貨節禮。中央從自身做起、不斷從全局到細節強化制度約束。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體現出中央解決奢靡問題的決心,也標志著反對公務浪費正走向制度化和常態化。
對改進作風來說,八項規定是長期“大考”。“如果虎頭蛇尾,將失信於民。”江蘇省委黨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世誼說,以往一些工作推進存在“拍皮球”效應。以樓堂館所建設為例,近25年來,中央從嚴控資金來源、審批通道等方面出台了數份國家級文件,但一些超標辦公樓仍“過關斬將”,值得反思。
廉政專家表示,改進作風首要是治理干部的精神缺“鈣”,使其從權力崇拜向服務群眾轉變,作風建設應進一步內化於思想,固化於制度,不斷織密制度之籠。
“中秋管月餅,元旦春節管賀年卡、煙花爆竹,針對性強。”王懷超認為,結合問題“高發區”,類似規定還需繼續出台,官員用房、用車及其他待遇,每一條都要“剛性化”。應把好作風從“逼出來”、“秀出來”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准則,若出現問題,要採取倒查機制,嚴肅追究責任。
為管好政府的錢袋子,周清杰還建議,應健全嚴格的財務預算、核准和審計制度,讓公務人員花的每一分公款都能在陽光下運行,接受社會監督。(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 陳剛、姜剛、蔡玉高)
![]() |
相關專題 |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