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科院曾依據鐵道部說明得出張曙光未學術造假結論

2013年09月30日08: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多人舉報為何沒能撼動張曙光參選院士資格

2007年,張曙光的兩本著作都是找槍手團隊代筆的。本報記者 葉鐵橋攝

2007年5月,周利(化名)將“《鐵道高速列車技術》專著編寫組專家通訊錄”等舉報材料匿名發往中國科學院。直到今天,通訊錄中的部分學者仍然承認當初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張曙光編寫了“專著”。但是,中科院當年調查結果卻顯示專著確系張曙光所寫。周利供圖

已經過去整整6年了。

2013年9月24日,北京的秋天讓人略感涼意。坐在小區中心的花園裡,87歲的金履忠拿著一封舉報信的副本,他至今不明白,當年調查組為何沒找他核實情況。

信的落款日期,恰好是2007年9月24日。

這位科技部研究中心的退休干部如今已頭發花白。2007年,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參評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金履忠曾實名舉報其學術成果造假。

他不是唯一的舉報者,就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2007年向中科院舉報張曙光的,至少有3股獨立的力量。他們有的匿名,有的實名,但都沒能撼動張曙光參選院士的有效資格。

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多名院士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証實,2007年,針對質疑,中科院曾組成調查組,對張曙光被疑學術造假的問題展開調查,但結論是“沒有問題”。

然而,9月10日,張曙光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后,媒體調查卻發現,除了巨額貪腐外,張曙光找槍手代筆以及花錢“運作”院士的情節,正是舉報人此前所舉報的情況。

次日,中科院學部工作局迅速在官網上回應了“2300萬元參評院士”的說法。聲明稱,在張曙光2007年、2009年兩次參選過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

多種力量是如何舉報張曙光學術造假的,調查組為何未能調查出張曙光學術造假的問題,有何經驗教訓值得汲取?這些,都值得追問。

實名舉報6年后才被証實

當聽說2007年中科院曾展開調查,金履忠有些吃驚:“我從來不知道組織調查組進行過調查,沒有人跟我聯系過。”

2007年9月24日,金履忠把一封信通過科技部交換給中科院某領導,並附上了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他對張曙光“著作”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要辨別真偽並不太難,隻需找有關專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某些‘成就’、‘論點’,看看他是否深入了解,就會真相大白。”金履忠在信中提出建議。

金履忠告訴記者,信是他自己寫的,但附上的舉報材料,則是由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提供的。“鐵科院好幾人到我這詳細地談過,他們都很了解內情,但是,他們畢竟有種種顧慮,所以,最后隻由我一個人出面,實名舉報。”

金履忠對這次舉報信心很足:經過比對,張曙光參選院士提交的所謂專著,包括《鐵路高速列車應用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和《超大型工程系統集成理論與實踐》,大部分抄襲自他人,“我自己查的,90%以上都是雷同的,這怎麼可能沒有問題呢?”

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依據學術慣例,如果專著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別人的科研成果,應該在著作中標明,在前言中表示感謝。

然而,在張曙光的“專著”《超大型工程系統集成理論與實踐》的前言中,隻有一句明確感謝對象的話:“作者衷心感謝著名機車車輛專家沈志雲院士能在百忙中細讀本書,並為之作序。”另外一段“感謝”則很概括:“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鐵道部研究院相關同事的合作和支持……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

彼時,金履忠尚不清楚張曙光組織了多達30人的“槍手”隊伍,在北京某賓館裡集中封閉,有些連2007年的元宵節都沒在家裡過,突擊為張曙光代寫專著。金履忠更不清楚的是,這些“槍手”中,有人直接拿自己著作或論文的相關內容湊數,所以他還以為是剽竊。

那時,張曙光已經入圍2007年中科院增選院士的有效候選人,並於8月底殺入初步候選人名單。

根據院士增選公告的規定,舉報人必須於當年9月15日之前將書面意見以真實身份署名寄至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從時間和渠道上看,金履忠的舉報都不合規。

但他認為,既然自己有明確証據,又是實名舉報,理應獲得重視。

令他有些失望的是,中科院從沒有派人向他核實過情況。“中科院怎麼調查,調查組由哪些人組成,我一概不知,我連是不是成立了調查組都不知道”。

跟金履忠不一樣的是,因為種種顧慮,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周利(應要求化名)沒有選擇實名舉報。在2007年5月公布有效候選人名單之前,周利向中科院遞交了一份匿名舉報材料。

周利掌握的情況更為深入。有內部人士向他提供消息稱,這些被金履忠認定為“剽竊”的專著,其實是當年二三月由張曙光運作,召集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學者編寫的。信中稱,為編書所花的數十萬元費用,是由一家進口高速動車組的公司支付的。

隨信一起寄出的,還有一份“《鐵路高速列車技術》專著編寫組專家通訊錄》”,30名“槍手”有名有姓,並附上了工作單位、職稱和聯系方式等關鍵信息。

周利說,雖然是匿名,但他的身份是不難查明的。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兩院院士鄭哲敏近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回憶稱:“我收到了好幾封反映他問題的信,好像是跟他一起工作的人,比較了解情況的,但是沒具名。據我了解,發得很廣。”

然而,中科院當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專著的確由張曙光本人撰寫。調查結果的主要依據是由鐵道部出具的一份說明,說明稱,專著確系張曙光所寫。

據2005年《南方周末》報道,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曾表示:“隻要署名的投訴,我們就會去查處﹔即使沒有署名,如果有明確的線索,我們也會去查。”他還提及,2005年,進入第二輪的候選人共有158位,“我們接到的投訴信過百,涉及人數過半”。但記者未能從公開資料中查詢到中科院公布過類似情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閆妍、姚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