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作】
“集體勞動的成果”
前述鐵路系統內部人士介紹,當年張曙光參評院士,背后有一個專門的運作團隊,專著由專家組編寫完成。
記者拿到一份《高速列車技術》“編寫組專家通訊錄”,涉及鐵道部、南車集團四方股份公司、北京交通大學、鐵道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6個單位人士,其中又以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為主。
編寫者涉及30人,職務職稱涉及副司長、副處長、教授、副教授、講師、研究員、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等。專業涉及車輛工程、熱能動力、安全工程、信息、機車車輛、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牽引傳動及控制、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通訊錄上還注明了編寫的時間和地點:“第一階段:2007年2月26日~3月8日,香山金源商務中心酒店”,“第二階段,2007年3月9日~3月14日,嘉苑飯店(清樣毛校第一稿,3月14日完成)”。
2011年3月,針對張曙光相應舉報,新京報記者依次撥通專家通訊錄登記的手機號,個別號碼停機,大部分專家稱時間過去太久,“不記得了”、“不清楚”。
同濟大學一位機車車輛專業的教授否認參與編寫,但承認曾被告知他的研究成果會被引用。
多名曾參與編寫《高速列車技術》、要求匿名的專家回憶,是在酒店封閉式寫作,當時正趕上2007年元宵節,因編寫時間緊,都沒回家過節。
上述專家說,編寫內容根據各專家研究方向而定,“內容一半是整理,一半是寫作。”
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表示,並不清楚編寫內容最終去向,更不清楚編寫內容與張曙光有關。
也有專家稱知道《高速列車技術》最后成為張曙光的專著,“這動用了鐵路系統所有資源”。
上述參與編寫的專家說,《高速列車技術》,內容是彼時國內鐵路系統頂級專家執筆所寫,從一稿、修改稿、毛校到定稿,都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反映當時鐵路系統機車的最高水平。“書的內容並不假,是鐵道部幾十年的積累,但張曙光沒有參與寫作,他只是在編寫過程中提過意見。”
他還回憶,“幾本書有幾個編寫組。要求1月份出初稿,2月份交定稿,時間很緊。”
據記者了解,編寫工作前后耗時1個月,吃住都在酒店,費用數十萬元。費用由鐵道部進口高速動車組的一家代理公司支付。
【造假?】
學術論文涉嫌挂名
通過學術期刊專業網站檢索,新京報記者發現,2007年前,張曙光發表過兩篇學術論文。此后張曙光任職運輸局局長之后,發表論文近10篇,其中多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鐵道部科研開發等項目支持。
上述鐵路系統內部人士稱,不少論文並非張曙光所寫。
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說,他曾向一位與張曙光聯名在某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教授請教其文章中的問題,才知道作者與張曙光素不相識,更別說合作寫文章。
此外,2007年,張曙光出版的專著《高速列車技術》,還被發現存在大段抄襲的嫌疑。
以該書“車輛系統脫軌安全性”為例,第57至63頁全部6頁,包括文字、圖表、公式在內,與西南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教授曾京所著的《輪對穩態脫軌准則的研究》中的第15至18頁幾乎一模一樣。“兩文頁數不同,在於排版方式不同。”上述專家分析。
新京報記者發現,《高速列車技術》涉嫌的編寫組專家通訊錄中,曾京的名字在列。新京報記者曾致電曾京,曾答“不知道”后挂斷。
2009年,張曙光第二次被鐵道部推薦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同樣被科技部老同志匿名舉報。
知情人稱,張二次參評,又重新“寫”了幾本書,“操作方式與第一次相似,不同的是,第二次報的書錄中,張曙光的身份從此前的‘著’變為‘編著’,參加編寫的專家名錄寫了上去。”
不過,2009年張曙光再次落選。據接近中科院評審工作組的一位老干部講,“最后投票階段,張曙光隻差一票”。
“這不簡單是張曙光一個人的學術問題,”相關知情人士認為,張實際上是整個鐵道系統的一個符號。據稱,張曙光第一次被推薦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時,時任部長劉志軍曾在鐵道部系統內說,集全系統之力,張曙光勢在必得(院士)。
2007年,張曙光首次候選中科院院士被舉報后,相關部門曾進行調查。一位參與編寫的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曾接到鐵道部通知,要求書面証明自己沒參加編寫工作。“這怎麼行呢,明明參加了要說沒參加,假話總有一天會曝光。”他稱自己不同意作假証明,隻好去外地休假,避開調查。
【關聯】
再爆院士制度問題
就張曙光兩次參評院士的參評附件材料,2011年3月,中科院院士工作局綜合處相關負責人曾回復新京報記者,未當選院士當年被推薦的附件材料,或銷毀,或退回歸口初選部門,中科院沒有留檔,無從查詢。
近年來,院士增選工作備受關注,也不斷被質疑。
新華社9月12日援引上海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沈建華研究員觀點稱,近年來很多案例都說明,目前在我國的院士評選中,出現越來越需要“運作”的情況,甚至由單位出面,組織強大的公關團隊,有強大的財力支持。當選院士的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強、學術成就最突出的,而是那些擁有一定社會地位、能夠調動一定行政資源的人。
對於張曙光為何會去爭取院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顧海兵日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院士本是代表著中國科技最高水平,但在一些地方,院士不僅成了個人利益,還成了所在單位,甚至是所在地方的利益,因院士“通吃”行政資源和財政資源。
9月11日,張曙光在法庭上稱“花錢參評院士”次日,中科院學部工作局聲明稱,張曙光2007年、2009年兩次被鐵道部推薦候選院士,在張參選過程中,“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
該聲明同時表示,“在此次有關方面的司法調查中,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除其本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外,我院將按照院士章程的規定和程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一位曾參與編寫的專家稱,書的內容並不假,由當時鐵路系統頂尖專家執筆,是鐵道部幾十年的積累,但張曙光沒有參與寫作,“他只是在編寫過程中提過意見”。(記者 劉剛 北京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