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廣州日報:“親情反腐”有寄望亦有缺憾

李光金
2013年07月15日08:13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夢裡不驚。”這是父親對兒子的寄語﹔“公家的錢不能動,平安就是最大的福。”這是妻子對丈夫的囑托﹔“不求您發財,隻求您平安。”這是女兒對父親的期盼……走進鄭州市各級機關,幾乎在每個黨員干部辦公室最醒目的地方,都懸挂著一句句這樣的親情寄語。(7月14日新華網)

當地表示,“廉政親情寄語”是在實踐中創新探索出的廉政文化建設新形式,最終“推動了反腐倡廉建設工作上台階”。其實,從一位旁觀者的角度來說,舉目四望,類似當地這種以“親情寄語”進行廉政教育的地方可謂多哉,在此也無例舉必要,隨便搜索一下,相關報道數不勝數。

公允而論,“親情反腐”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其一,正義網曾公布的一份資料數據顯示,親屬共同受賄比例已達81%,“貪內助們”層出不窮,不少貪官的腐敗行為就是夫妻“合力”完成的,以至於有的官員“后院”常常是門庭若市、財源廣進﹔其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增強防虫的本領實有必要。但是,形式是否新穎無需苛求,公眾更關注的是親情反腐的實踐效用。與“新形式”推出時的高調相比,成效的稀微已是難掩的尷尬。

的確,從一個社會運行的基本要件來說,法律規定不能把親情倫理逼到死角,應該為人性保留合理的空間。可更多時候公眾所看到的是,“親情寄語”對貪官污吏來說就如“甜言蜜語”綿軟無力。很多官員把“教育歸教育,貪污歸貪污”,背誦了不少親情句子,卻仍然沉浸貪境,難改品行。特別是在“私人化、家族化、裙帶化”的權力異化情境下,依靠親情寄語或者親情反腐,往往收獲的是失望而歸。

要想權力為公,終要將其置於公開運行體系之下,像“親情寄語”之類的舉措,隻能屬於“邊角料”,編織不成反腐的制度籠子。雖然我們已經為扭轉腐敗高發態勢,在權力設置與權力監督方面做了很多制度設計,但依然有著不少提升空間,例如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等,依然停留在官員的“自覺”申報階段,缺乏公示與監督環節,隻有及時有效地查漏補缺並強化執行,才能使被監督者的廉政意識建立在“公開”而不是“自覺”的基礎上。 (李光金)

(責編:李源、姚奕)

更多關於 反腐倡廉頻道 的新聞
· 中儲糧河南公司原董事長李長軒被判無期徒刑
· 東莞環保局原局長一審判14年 受賄款回家都交老婆
· 涉嫌受賄1400多萬元 江西新余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周建華受審
· 安徽廬江原副縣長劉華安受賄近600萬受審
· 新京報:打擊“洋腐敗”,也不能放過受賄者
· 廣州日報:貪官為何對腐敗“一葉障目”?
· 北京一土地儲備分中心原主任受賄400余萬被判13年
· 華神集團董事左曉軍受調查
· 四部委:違規發放補貼情節嚴重將被降級或撤職
· 縣鄉兩級查渉貪村官9年未果 查腐者涉腐“吃掉”28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