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認識到網絡反腐功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突破傳統輿論監督困境的反腐形式,如果缺乏制度的支撐,沒有政府信息公開和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制度性安排,難免會呈現出其自身難以克服的選擇性、偶然性和碎片化缺憾
近期以來,一場強勁的反腐風暴席卷全國,短短幾周內就有多名官員因涉嫌違紀被調查或被免職,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微博舉報而東窗事發。繼2008年網絡反腐興起之后,微博舉報、網民圍觀、部門調查再度成為當下反腐風暴的顯著特征。這種格局既折射出民間參與反腐的強大力量,也顯示出黨和國家反腐治貪的堅定決心。
微博新型平台的崛起,深刻改變了普通公民行使表達權、監督權的方式,其便捷的自媒體屬性,也激發了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極大拓寬了輿論對官員監督的渠道。在這種輿論環境下,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旦投進紛繁蕪雜的微博世界,產生蝴蝶效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令人驚嘆。有資料顯示,微博舉報已成為網絡反腐的一個前沿陣地,讓一些涉貪涉腐的官員感到坐立不安。這種反腐效應的形成,網民的力量功不可沒。
網絡反腐顯示出了強大的威力,但也開始引發社會各方更多的期待:如何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反腐的領域和渠道,如何使依靠激情、帶有選擇性的網絡反腐步入理性化、制度化軌道,如何從末端的腐敗揭發過渡到常態化的源頭預防,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而這些網絡反腐輿情的背后,反映出民眾對反腐規律認識的升華,對反腐法治化目標的深度期許。
在充分認識到網絡反腐功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這種突破傳統輿論監督困境的反腐形式,如果缺乏制度的支撐,沒有政府信息公開和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制度性安排,難免會呈現出其自身難以克服的選擇性、偶然性和碎片化缺憾。對法治國家而言,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最終威懾力,也不是來自“躺著也中槍”的偶然性,而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必然性。
網絡監督的“無處不在”固然能夠讓官員產生恐懼感,但反腐的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舉報者及圍觀者的“興趣”。綜觀此輪網絡舉報的諸多案例,從涉及不雅視頻的重慶北碚區委書記,到涉嫌性侵的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從被曝向情婦寫“離婚保証書”的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到涉嫌濫用職權包庇兒子的太原市公安局局長,被查官員大多因艷照、情婦、名表、豪宅等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事發。難怪一位網絡舉報人曾發出感嘆,網絡反腐如同“撞大運”,如果沒有“猛料”,很快就石沉大海。這種引起輿情圍觀效應所需的“獵奇感”,預設了網絡反腐的選擇性局限,問題官員最終能否繩之以法,從網絡舉報到網民圍觀再到媒體傳播及至部門調查,這中間充滿了太多的偶然性因素。人們對撞上“槍口”的落馬貪官,也多抱以“倒霉”的心態,而並非“伸手必被捉”的執法信賴。
就網民監督本身而言,網絡反腐也需要進一步拓寬普通公民的參與渠道。在如火如荼的網絡反腐中,並不是所有舉報人都出於正義感。現實中,一些網絡反腐的成功案例背后往往是利益沖突或分贓不均產生的泄憤行為所致。例如舉報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的是被他“拋棄”的情婦,雷政富的不雅視頻據說拍攝於5年前,原是當地商人想要挾他才公之於眾。這些基於私人恩怨而觸動的反腐,雖然客觀上產生奇效,但也存在舉報失實、打擊報復等現象,在普遍意義上終究難當大任。由此決定了網絡反腐需注入更多的責任和理性,尋求一種更規范、更暢通的網民監督機制。
就當下的網絡反腐格局而言,網民匯聚的參與熱情彌足珍貴,媒體持續關注的責任值得珍惜,相關部門查處的決心和力度更值得提倡。但在網絡反腐的熱潮涌動下,我們還需要對成績和形勢保持清醒的認識,對反腐的制度化缺憾保持理性的建設態度。網絡反腐隻能治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權力貪腐的病灶。如何在網民更高的期待上回應反腐的制度化訴求,如何在官員財產公開、政府信息透明、權力運行監控等方面作出令人滿意的立法完善,如何將反腐的法規制度在執法實踐中悉數激活,這是決定網絡反腐持續熱情的關鍵,也是反腐治貪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