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對薄熙來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查處,這讓海內外對中共在十八大上提出的反腐措施充滿期待。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上作的報告回應了公眾關於反腐敗的期待。報告強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
從劉志軍到薄熙來,雖然中央懲治腐敗分子的力度和決心不可謂不大,但每個腐敗分子都挑戰著人們對權力運行和公平正義的信任。據此,本刊為讀者梳理十八大后,老百姓的四大反腐期待。
呼喚官員財產公示
十八大前,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張天成在微博公布了他負債4萬元的個人財產賬單,成為關注熱點。
近年來,公眾對建立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距離漢壽縣兩百公裡的湖南瀏陽市,曾於2009年高調推出官員財產公示制度,被稱為官員財產公示“最徹底”模式。
不過,這次公示只是曇花一現。此后三年,瀏陽市官方網站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官員公示財產的信息。
從2008年的新疆阿勒泰地區“首吃螃蟹”,到浙江慈溪、寧夏銀川等地試點,其熱鬧的開端和沉默的退出均與瀏陽類似。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老百姓近些年來對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如果隻有官員財產申報,沒有公示,將喪失公眾的監督作用,流於形式。
十八大報告論及反腐敗時要求“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做到這三點,汪玉凱認為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鑒於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在公眾對反腐的期望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公開官員財產是能凝聚人心和形成改革共識的舉措。
11月9日,參會的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與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不約而同提及財產公開問題。
俞正聲說,“我很同意公開財產,我沒有任何財產”﹔汪洋則表示,“中央官員有嚴格的財產申報制度規定,廣東也在探索推動”。
網友的熱情,很快被這一新聞點燃。知名網友“御史在途”——湖南省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在自己的微博建言:財產公開制度可分步實施,第一步是督促所有國家公職人員如實申報財產,各級一把手和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公開財產。第二步是在合適時候實現公職人員財產全部公開。
希望“三公”消費更透明
今年以來,“三公”治理提速,從地方“全裸”晒“三公”,到92個中央部委一天之內公開“三公”經費,公眾的熱切關注,受到國家層面的全面回應。
年初的中央紀委十七屆七中全會公報中,“嚴格‘三公’經費預算管理”的表述被首次寫入,之前公報並不使用“三公”這樣的民間用語,多為“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等官方話語。
3月19日,一場“三公”經費公開的財政改革,在四川省雷厲施行。四川首次一口氣公開了53個省級部門“三公”經費﹔隨后一周之內,從省會成都開始,全省21個市州,相繼公開了“三公”經費。
評論認為,此次四川省的“三公”公開,從信息的公開力度、涵蓋范圍和細致程度來說,可謂目前做得最徹底的省份之一。
然而,最高層的決心與現實仍有齟齬。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介紹去年度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和決算草案審計情況時表示,個別部門仍存在超標准列支“三公經費”現象。
細心的公眾發現,今年國家部委“三公”經費公開中,有不少超越常識之處:如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經費不足公車消費的1/13,南水北調辦人均每次出國花費5.63萬元等。時至今日,並無相關部門負責人作出解釋。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則提出,還應將另一個龐大的“三公”消費群體——國有企業,納入“三公”公開的時間表。“他們佔據大量公共資源,部分中高級管理人員待遇高於政府官員,長期以來,游離於政府和企業之間,並無明晰的‘三公’消費標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