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網友發帖稱,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公安局副局長周錫開擁有上億房產,並且安排已經懷孕的老婆移民到國外,逃避計劃生育,逃避法律的制裁。據《南方日報》12月13日報道,順德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潘東生接受採訪時稱,在調查中,他們沒有發現周錫開有問題,特別是經濟問題。“周錫開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他有問題的地方。比如有些問題,他沒有及時向組織匯報,政治敏感不夠。但總體來說,周錫開是一個敢干事、有原則的好干部。”
網友曝,結果“一不小心”曝出一個敢干事、有原則的好干部,這一結果估計讓爆料網友吃驚,也讓大多數網友愕然。由此有一種聲音認為網友曝不可靠,比如潘東生就認為“不應該被網絡牽著鼻子走”。該說法雖有其道理,但切莫陷入另一個誤區,從此否定網友曝,冷落網友曝。對待網友曝,我們應該多一些視角。
網友曝出現一定的偏差甚至舛誤,在所難免。同時,不能因為網友曝出現了偏差就壓制網友曝,認為網友曝不該存在,對網友曝置之不理。這次周錫開被意外發現是名好干部,不也正是網友曝的意外收獲嗎?網友有舉報、曝光的權利,應該保護而不是對其污名化。
網友曝的精准性應該提高。舉報是公民的權利,但應該主動淘汰那些夸大其詞、無中生有甚至惡意中傷的虛假材料,不能為了賺取眼球,把事情弄大,就故意編造內容,或者污蔑舉報對象,把舉報當成了報復。如此一來的話,既會嚴重削弱所爆之料的價值和意義,還有可能引火燒身,因觸犯相關法律而被追究責任。
對待每一名網友的舉報、網友舉報的每一點問題,包括紀檢部門在內的監管部門都應該耐心傾聽、積極行動。一方面,這是尊重網友的舉報權、監督權﹔另一方面,也是積極履職的體現。關鍵還在於,隻有調查才能發現網友舉報的對象是否存在問題,也隻有公正調查了,才能盡快作出判斷,被舉報對象是問題官員還是被誤傷或者中傷才能一目了然。不調查,網友就會堅信周錫開是腐敗分子,無法獲知他原來是名好干部。此外,需要廓清一種觀點,即不少人認為,有的網友舉報問題官員是狗咬狗,都不是好鳥,是想把舉報對象搞下來,不值得關注,也無需調查。不能因為舉報人本身有問題或者動機不純,就忽略了被舉報對象可能存在問題。對待網友曝,應以事實為依據,少一些動機論。
紀檢部門及時介入調查,是對網友的正面回應,調查出周錫開是個好干部也是對周錫開的負責。不過有一些網友並不接受這一調查結果,認為紀檢部門包庇周錫開。應該說,網友有此質疑實屬正常,如何打消公眾的這種疑慮?紀檢部門在調查網友對象時能否邀請人大代表或專業的法律人士參與?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后,能否將相關信息公之於眾?再或者,能否採取異地調查的方式?簡言之,周錫開是不是好干部,不能隻由當地紀委單方面說了算,還應該提供翔實的証據支撐。
網友曝越來越多,這是無法阻擋的反腐趨勢,對網絡反腐不必輕易貼標簽,既不能認為隻有網友曝才能反腐,也不宜片面否定它。推動反腐事業行進,離不了網絡反腐,也離不了體制創新。正如專家所稱,反腐不能隻靠網絡而沒有制度跟進,制度建設與創新才是最根本的反腐之策。這裡的制度建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預防腐敗的制度,對官員權力加以嚴格約束,讓他不能腐敗﹔二是查處、懲治腐敗的制度,保証每一個有腐敗行為的官員都將受到懲處,不會有漏網之魚。體制建設包羅萬象,官員財產公開當在其中,如果體制創新了,網友曝的精准性也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