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報道,甘肅省漳縣境內212國道沿線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裝飾的牆。村民稱,這些牆是10月份開始修建的,是“扶貧項目”。他們稱這些牆最大的作用是遮丑,讓過路的領導覺得好看。而當地稱,修牆是進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
面對高2米、綿延5公裡、以琉璃瓦裝飾的所謂“遮羞牆”(老百姓也稱之為“遮丑牆”),人們的第一感覺一定是——這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盡管當地官員以“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這樣冠冕堂皇的言辭回應質疑,但“遮羞牆”的性質不言自明。
無獨有偶。類似這種貧困縣大建“遮羞牆”的面子工程,早在5年前的永靖縣就堂而皇之地上演過。更令人關注的是,據漳縣官員透露,“這種工程相鄰的市和縣很多地方都在搞”。應該說,時至今日,形象工程早已備受詬病。但緣何仍有地方官員對此樂此不疲,明知不應為而為之?“遮丑牆”的背后折射出官員們怎樣的一種思維錯位?這些深層次的症結需認真思考與務實矯正。
首先,筑牆遮丑是“扶貧項目”嗎?先算算兩筆賬: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而漳縣農民的這個數字才2960元,僅為全國平均數的42%。據當地鄉長稱,“遮羞牆”工程預算“造價是每米還是每平方米500多元,記不得了”。就以每平方米500元計算,5公裡長的“遮羞牆”就需耗資2500萬元,即便是除去沒有連接的部分,整個工程款也絕非小數目。再看看牆內不堪入目的殘垣斷壁、破舊民房,當地官員是不是該捫心自問:何為民生?啥叫扶貧?緣何放著農民危房不修,反熱衷於砌牆遮丑?
其次,建設新農村能要面子不要裡子嗎?據當地鄉長稱,這些牆是“學習省內其他地方建設新農村的先進經驗”。對此人們不解: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當地一不談經濟二不念民生,把村裡的臟亂差用“一牆以蔽之”,這就叫“新農村”了嗎?至於“先改變整體面貌,整齊了,讓全體農戶都看到改變。所有的都要逐步改變,包括危舊房改造”的狡辯,更是本末倒置的無稽之談。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是一個有著輕重緩急之別的統一整體,發展與民生永遠是第一位的。民眾渴望生活寬裕,某些官員追求“形象美觀”,或許就是這樣的認識差異導致了“遮丑牆”出籠?
當地官員以貧為羞沒有錯,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方為執政之道。貧亟待扶而無需“遮”。“遮羞牆”事件也警示有關部門,彌足珍貴的扶貧款切莫一撥了之。由此看來,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真需要深刻理解“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語重心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