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面對中外記者發表了講話。講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讓人耳目一新,開場白富有人情味兒,整個講話親切自然。比如關於今后奮斗目標的10個“更”實實在在、情真意切;對於黨存在的深刻問題也是直言不諱,毫不掩飾。講話受到了廣大黨員干部和國內外輿論的廣泛贊譽。
在公共場合講話對於領導干部而言是一種必修的功課,水平效果如何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到公眾對其能力、形象的評價。然而,一些領導干部卻對應如何講話缺乏明確的認識。
有人認為講話的內容不重要,關鍵在於形式。因此,一開會就面面俱到,主持人、主講人明確分工,你先說我后補充,有事沒事大家都要講講。主要是考慮照顧全面,考慮各級領導的感受,至於內容有用無用,聽眾的感受和情緒如何卻無人顧及。
再有就是語言的運用。有人講話喜歡引用深奧的理論,絲毫不考慮講話對象的接受能力和知識結構。往往是講話的和聽講的都不知所雲。有人喜歡打官腔,愛說官話套話,甚至一些“正確的廢話”。這些語言看似有氣勢,實則很空乏,不接地氣,缺乏針對性和感染力。
領導干部如何講話,關乎自身形象,更關乎與聽者的距離。兩年前,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就曾批評過不良會風文風。他指出,“一些黨政機關文件、一些領導干部講話、一些理論文章中,文風上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長、空、假”,這不僅“嚴重影響真抓實干、影響執政成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更“損害講話者、為文者自身形象”。
有專家指出,我們身邊一直存在著“官民”兩個輿論場,這兩個輿論場首先表現的就是語言上的巨大差異。有網友統計過中國官員講話頻率最高的12個詞,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嚴肅處理、有效措施、不盡如人意、一定的、基本上、階段性成果、工作需要”等等,原則性有余,操作性不足,缺乏親和力。
密切干群關系,拉近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距離,當務之急就是要打通兩個輿論場,暢通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拋開習慣的“官話”,學會說老百姓的話,改變僵化刻板的公文化的文風,用生活化的語言與民眾交流。
由此可見,對於領導干部而言,如何講話實在重要,體現了是為民還是唯上,是高效還是官僚,是務實還是虛夸,是魚水之情還是拒人千裡。改進工作作風,打造務實政府,不妨就從學會如何講話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