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纪委推荐江西沧溪村: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2016年04月01日08: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近日,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37期:《江西浮梁沧溪村:遗子孙钱财不如遗之清白》。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自宋代初期(公元960年—968年)建村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0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朱氏后裔秉承先祖遗风,生生不息,十三世祖、理学家朱宏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深受百姓爱戴,百年老字号茶庄恒德昌曾被李鸿章赞赏有加,亲笔题匾,沧溪朱氏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沧溪村

沧溪村全景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自宋代初期(公元960年—968年)建村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较为完整地保留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包括明清古建筑近140栋、古桥3座、古街巷6条、古祠堂旧址4处,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村落。2010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沧溪村大门

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为唐代将军,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782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朱秀战死沙场后,其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其未竟事业,发扬光大,功名显赫,朱氏在当地遂成望族。至宋代初期,仅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规模。

宋代以后,沧溪朱氏更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治家之道,教育、引导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致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三举(人)五贡(生)四十八秀(才)”。朱氏后裔秉承先祖遗风,生生不息,十三世祖、理学家朱宏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深受百姓爱戴,百年老字号茶庄恒德昌曾被李鸿章赞赏有加,亲笔题匾,沧溪朱氏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朱宏

朱宏(1130—1210年),字元礼,号克己,沧溪朱氏十三世祖,南宋人。他年少时聪明颖悟,四处求师访友,闻道解惑。成人后“以明理为己任”,放弃科举考试,刻苦学习圣贤之书。他善于思考,重于实践,治学穷根溯源。朝廷重臣、地方名流纷纷举荐其出仕为官,他辞而不就。中年后,朱宏隐居故里沧溪,一边教授村童,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与理学大家朱熹志向相投,交往密切,两人共同切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奠定朱熹理学的核心。朱熹自感受益良多,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亲题其所居“克己堂”。

朱韶

朱韶(1481—1538年),字菊泉,沧溪朱氏二十四世祖,明朝人。自幼聪颖,八岁能熟读诗句。在父母严厉管教下,常常鸡鸣时起床背诵诗文。朱韶推崇理学,亲自为世祖朱宏建造蜚英坊以示纪念。明代弘治丁已年(1497年),他在南京举仕,先在安徽贵池县任推官,后任安徽池洲知府。朱韶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一心为民,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百姓称赞。

现在的安徽池州人将荆树称作朱家柴,源于朱韶的一次为民之举。当年朱韶在池州为官时,看到当地百姓烧柴困难,便动员家乡父老从沧溪老家采集荆树种子,教当地百姓种植,让荆树成为柴火,免去百姓起早摸黑砍柴之苦。当时的池州百姓为感谢朱韶,把荆树改称为“朱家柴”。

沧溪朱氏家训

理学祠

浮梁沧溪《朱氏家训》载于《沧溪朱氏宗谱》。朱氏后人摘取始祖朱秀之后的历代先祖治家名言,汇编而成《朱氏家训》。尤其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和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他们注重建立良好家风,通过著书立说,熏陶引导族人,为后世建立楷模。沧溪《朱氏家训》全文650余字,涵盖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丰富的内容,倡导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

与《朱氏家训》一同传承后人的还有《传家必读诗文集》,由清朝中晚期的朱氏族人汇编而成。该书分上、下卷,现存的下卷收集了94篇治家诗词、警句和故事,以此训诫朱氏子孙忠君爱国、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尊长护幼、勤俭和睦。作为一本治家的好教材,《传家必读诗文集》对教育子孙后辈、涵养朱氏家风和当地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朱氏家规家训摘编

克己

淡泊明志、内省修身,此先贤所以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处事淡泊,经常反省内心,始终保持宁静自然的心态,古代圣贤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懂得偿还、报恩,而不会放纵个人愤怒酿成不良后果。

农桑知务,赋税及期,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此之祖训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各种农业种植技艺必须知晓,到了时间要及时把税收上交国家。对待上级不要溜须谄媚,对待下属不可轻视傲慢。不得和朝廷对抗,不要乱打官司,不要胡作非为,不要擅自参与危险的事情,这些都是祖宗留下的不可违抗的告诫。

崇礼

冠者①,礼②之始,将以③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④也。

——摘自朱宏《礼编》

【注释】

①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②礼:指成人礼(成丁礼)。

③以:用,此处引申为承担。

④行:行为,行为举止。

【译文】

成年男子,从举办成人礼开始,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作为父母的儿子、兄长的弟弟、朝廷的臣子,作为晚辈,他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道德礼仪规范。

四书六经①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也。诗文须以理而②为宗③,学宫④必崇礼之。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注释】

①四书六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六经指《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这六本书,合称四书六经。

②而:转折词,此处无实义。

③宗:宗旨,正宗,正统。

④学宫:学堂、学校。

【译文】

儒家经典不能不学习,礼仪不能不掌握。赋诗行文必须以理学为正统,学校教育必须尊崇礼仪。

守正

为官则正之,臣民则亲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做官就要刚正不阿,这样官民之间的关系才能亲近。

国课①早完常畏法,好留清白与儿孙。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注释】

①国课:国家的税收。

【译文】

要尊重国家的法律法规,尽早交纳国家规定的赋税,这样才能留下清白家风,让子孙传承下去。

重教

漫将师傅笑寒酸,德色常留苜蓿盘①。学业有成都在此,劝君莫作等闲看。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注释】

①苜蓿:是一种植物,一般作为牲畜饲料。旧时穷人也将嫩苜蓿作蔬菜。苜蓿盘,也就是装苜蓿的菜盘。

【译文】

不要将老师的寒酸当作笑料,德才兼备、美名长久流传的老师日常用苜蓿当菜。学业有成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诲,奉劝诸位不要把老师当作等闲之辈看待。

先生教诲要遵依之,父母之言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先生的教导学生们必须遵从,父母的话子女不可违背。

年少书生须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年少必须进学校读书,进学校要正衣冠、讲整洁。

廉俭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身为男儿要有远大抱负,成为辅佐江山的栋梁,而不可贪图钱财。

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不要接受不正当、不合理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要拥护。

常常不越①朱家训,乡里风俗应淳雅也。勤治节俭必守礼,忠孝廉节铭记心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注释】

①越:逾越,违背。

【译文】

做任何事情永远不违背朱氏家训,这样乡邻的风俗就会淳朴、素雅、和谐。勤于管治、推崇节俭,这样人人必定会遵守礼节,忠、孝、廉、节才能铭记于心。

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摘自沧溪村《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别人将钱财留给子孙后代,我们(朱家人)要将清清白白的家风传给后世。宁愿甘守清贫、廉洁,以此回报我们的家族和国家,也不能因为贪赃枉法让子子孙孙蒙羞。

和睦

族中分门邻间睦,上溯高曾共一源。常念祖宗连水木,勤俭治家建田园。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家族中各家各立门户之后,邻里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往上追溯起来大家源自同一祖先。不管后辈分户在哪里,家族的情缘就像水与树木一样始终联系在一起,要靠勤俭持家,才能建设美好的田园。

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暗中更被旁人笑,那得还逢好日来。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自古以来家庭和睦才能带来福气和运气,一家人吵吵闹闹,就有可能滋生灾祸。而且还会被别人暗中嘲笑,那样的话哪里还会有好日子过呢?

●专家观点

张德山:“克己”是沧溪村朱氏家训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自古就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族的传承,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凝聚着家国的共识。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浮梁沧溪朱氏十三世祖朱宏志趣相投,交谊甚笃。他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为朱宏居所题“克己堂”。“克己”二字正是沧溪村朱氏家训的核心内容,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只有“克己”,才能独善其身,见贤思齐,积善成德;只有“克己”,才能与人为善,孝友敦伦,家族和睦;只有“克己”,才能廉洁自律,志存高远,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栋梁;只有“克己”,才能胸怀广阔,放眼世界,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居庙堂之高”,则克己奉公,立志为民,严守国法,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处江湖之远”,则克己笃行,遵纪守法,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操守廉洁,趣味高尚的人。

“克己”二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深刻认识并践行朱氏家训中凝聚的这一重要理念,对于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景德镇学院教授 张德山)

冯云龙:男子的责任与担当

朱宏是一位理学家,他放弃科举考试,却博览群书。他日记数千言,洞彻子史,出入百家,精研义理,著作颇丰。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十分注重家教,强调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他在《礼编?序》中指出,“人道之大莫先于礼,礼莫重于冠婚。”“冠婚”是指“冠礼”与“婚礼”。所谓“冠礼”,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朱宏认为,“冠者,礼之始,将以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婚者,礼之本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上以承祭祀,而下以继后世者也。”男子一旦加“冠”,便要担当一定的责任,要尽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晚辈的职责。而男子一旦举行了婚礼,就要担当家庭重任,尽丈夫之义务,履祭祀先祖、启迪后人之责。

今天,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让青少年明白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的艰难,进而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个体。(《浮梁县志》主编 冯云龙)

李新才:弘扬朱氏家训 传承优良美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不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沧溪朱氏家训要求子孙“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朱氏二十四世祖、安徽池州知府朱韶就是生动践行朱氏家训的典范。他履行职责,鞠躬尽瘁;治事理政,夜以继日;为民请命,体恤怜悯;为官从政,恪守“勤治节俭必守礼,忠孝廉节铭记心”的家训。朱氏先祖光明磊落的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文情怀,质朴高尚的个人操守,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新形势下倡导家风建设,弘扬家训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家族建设影响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我们要从每个家族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浮梁县博物馆馆长 李新才)

朱柳成:恪守祖训 清白做人

时间变换,岁月更替;忆古论今,崇扬美德。昔日的朱宏,以理为宗,以道为己任。名士重臣,交章荐举,他却辞而不就。毕生研究圣贤之学。

朱宏在治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以“理学治学”为宗旨,常以“忠、孝、廉、节”来教导学生。“忠”,即忠君爱国;“孝”,即孝敬父母、长辈;“廉”,即清正廉洁;“节”,即砥砺名节。朱宏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常对村民百姓说:“人要恪守家规,清白做人”,劝君为官须记住:“乌纱头上即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也”。他非常信奉“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沧海桑田。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家训,普遍带有哲理性,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好作用。祖先的教育已铭记于心,融入血脉,违背族规族训的事情,沧溪朱家人说什么也不能做。

作为朱氏后裔,有责任、有义务将先祖遗留的训示传承下去,让优良的家规家训继续教育和引导后人。(沧溪小学校长 朱柳成)

相关新闻


中纪委推荐陕西白河黄氏家族:涌现出16位革命烈士

中纪委推荐"程门立雪"主人公杨时家风:12位后人考中进士

中纪委推荐清代名臣胡林翼家风:不取一钱以自肥

中纪委推荐“民居瑰宝”党家村:家训形式非常独特

中纪委推荐朱熹家风:晚年安守清贫 他人惠赠财物一概谢绝

中纪委告诉你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源、姚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