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旭涛 申孟哲
2015年06月25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③
“破”与“立”结合
不敢腐态势正形成
4月26日,兰州军区联勤部原部长占国桥等3名军队高官被查,“老虎”数量破百。正在人们猜测反腐走向的时候,4月27日,中纪委宣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被查;6月6日,两名“军老虎”被查处的消息发布。“打虎”不停歇,中央的反腐决心不言而喻。
“‘老虎’、‘苍蝇’一起打。”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熟知的一句话,除了 “打虎”,拍“苍蝇”也一刻没有停止:据统计,去年中纪委平均每天查处1.9人,除去节假日,日均查处人数达2.7人。
反腐势如破竹,但不只“破”,还有“立”——建制度、立规矩。“破”与“立”已经成为典型的反腐“辩证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
早在2013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布,立制度从严治党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个月后,中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 年工作规划》,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反腐败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2014年,中共制度建设节奏加紧且制度更加细密。
2014年1月,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该条例被视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
2014年6月,中央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除此之外,对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参加社会化培训、配偶移居国(境)外等具体问题,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进入2015年,6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首次将党组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
“不敢腐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但不能腐还要靠制度,制度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戴焰军看来,制度建设应该合乎实际,并且十分明确;同时,在程序上要有严格的执行、监督、追究环节,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
④
反腐与改革互补
共同打破利益格局
反腐究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需要放在长时段内进行考量的话题。但至少从现在看,有两种说法是不攻自破的:“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影响改革大局”。
专家认为,因为反腐和改革本来就相辅相成,反腐打破的利益格局,将为中国的改革推进进行良好铺垫,是中国改革的长期利好。
体现最明显的是国企。在被巡视组毫不客气地指出“近亲繁殖”“靠山吃山”“蚕食国资”“内部体制机制不透明”等问题之后,在有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甚至移送司法机关之后,国企迎来了改革的契机。
例如,在中国船舶,巡视组指出,其内部物资采购尚未全面推行公开招标,竞争性采购严重不足,因而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为此,在其晒出的整改方案中,物资采购机制的全面改革、减少采购寻租空间和自由裁量权就成为重要一环。在今年第一批总计约6亿元的物资采购招标中,信息已经全部公开透明,各类物资最少有4家供应商、最多有20家供应商参与投标。
神华集团也以巡视为契机,推进总部管控模式改革,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并探索施行权力清单制,最大限度减少以审批为主的事前控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项安波指出,是腐败而非反腐才是真正影响国企发展与改革的障碍。反腐是特殊时期清理国企发展与改革障碍的有效利器和特殊手段,治标为治本获取时间,为国有企业防腐倡廉制度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类似的“反腐推进改革”的效应也出现在军队领域。在不断有“军老虎”落马的同时,军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入深水区——从今年2月开始的全军财务大清查,到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全军工程建设项目和房地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都切中可能滋生腐败的重点区域,“刮骨疗毒”地为军队现代化进程开路。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反腐带来的改革效应同样显而易见。反腐震慑效应不仅是为了震慑,更是为了带来良好的政治生态;而党政层面的政治生态改革传导到社会层面——两年多来的餐饮、礼品、奢侈品市场从畸形繁荣到良性震荡再到探索转型,已说明了这一点。
(漫画来源:新华社、新华网)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