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得好
还要接地气
大历史影响着无数个人的小历史。
拿习骅的小历史来说,他写出《中国历史的教训》,不是因为一拍脑袋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新视角,也不单是取决于整整两年的写作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回望远一些,他一直在时代大历史中进行着个人小历史的能量集聚——那是一些有新意的阅读、观察、体验、追问、思考和解答,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故事和见解。
这些故事和见解能拿来做什么?
“这有点像鲁迅说的:‘地火在底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中国历史的教训》 就是契机,是突破口。”
作为法学博士,习骅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历史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尤其是清史,在市面上能找到的正统清史著作,习骅几乎都看过。
在为 《中国纪检监察报》写的24篇文章中,习骅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明清题材,其中又以清朝为主。他曾讲述过如此关注清史的原因:清朝离我们很近,看到清史的材料会有一种现场感,那个时期将中华文化好的一面发扬到极致,坏的一面也到了极致。
历史讲得好,还能接地气,也得益于习骅在多个部门工作的经历:他曾在原劳动部参与过“五天工作制”方案论证工作;还曾作为首位到海外接访的国侨办信访处长,从我驻北美地区使领馆背回来好几大箱上访信,一封一封看,一件一件解决。跟老百姓打交道打得多了,说话、写作自然不端着。
写文章也一直是习骅的业余爱好。早在2000年,他在《环球时报》发表的一篇随笔《老外劝我们别作弊》,就曾掀起过一阵热潮,被媒体广泛转载,至今还在网上流传着。从充满幽默感的行文中,可以窥探出习骅的写作风格:题目吸引读者,内容直指当下。
贪官很可恨
懒官一箩筐
有人把习骅归为“搞纪检工作的反腐作家”,习骅觉得不准确,“我写这24个故事,可不只为了反腐。人们总是爱盯着贪官看,我还写了那么多清官廉官,就是希望人们看到更多正向的东西。”
的确如此,24个故事呈现的是官场百态图。其中既有贪官懒官巧官,也有清官能吏忠臣;既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更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小吏。历史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
当问到习骅最喜欢24个故事中的哪个时,习骅直言最喜欢第一篇 《军机处的纪律》和最后一篇《晚清的两个奇官》,第一篇讲的是纪律,是每个公务员都应该遵守的;最后一篇,则可能会带给人们感动。
《晚清的两个奇官》讲述了两个官员处理同一件事的区别,一个官——户部仓场侍郎成琦把国土丢了,另一个官——都察院左副都使吴大澂则把土地拿了回来。
吴大澂的故事,是习骅在休假旅游途中“捡到的”。去年夏天,习骅去了图们江口的中俄边界线。没想到发现了一个民办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是一对夫妻,他们辞掉工作,把有关图们江口这块地怎么失去的,又怎么拿回来的资料搜集起来。习骅当即把那里的一些文字音像制品买了回来。尽管资料上的文字非常模糊,光碟的声音十分嘈杂,他还是整理出来,再搜集其他资料,只用几天时间,一气呵成,还原了民族英雄吴大澂的故事。
吴大澂让习骅感动,而另一个官员成琦则为习骅找到了一个对应物,因为他很想让读者注意成琦这样的懒官。“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懒官对国家民族造成的危害不比贪官小,通过高压严惩和完善制度,治贪一定见效,甚至不见得需要很长时间,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但懒官却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惩治。”习骅这样思考。
![]() |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