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习骅:说的是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2】

2015年04月13日08:0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说的是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

不怕对号入座

说明都在思考

不久前,中纪委网站要闻版陆续刊登了《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皇帝的伙食费到底多少》《雍正铁腕治吏的启示》《“癸酉之变”与嘉庆帝的反思》《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等几篇作者署名为“习骅”的历史故事文章。文章因短小精悍、犀利有趣,且见古见今,很快便登上各大门户网站重要位置,还刷屏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

有人好奇“习骅是谁”。习骅是名中纪委干部,担任中纪委驻国家铁路局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他爱好历史,擅长写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他每月在《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发表一篇谈古论今的文章,逐渐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报社编辑常常收到读者询问,“下一篇什么时候登?”

习骅所写的每个历史故事、塑造的每个官吏形象,几乎都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甚至猜测和对号入座。究其原因,正像参考消息网刊登的一篇评论分析的:“(从书中人物)联想到当今受到查处的腐败官员,个个又何尝不是身居官位,却抛弃了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本性,虽然看似日日忙碌,可其忙碌的不是为国为民,而是官场钻营,力谋私利,置民生于不顾,贪污腐败,腐化享乐。”

问习骅有些人读完故事就去“对号入座”,会不会给他带来麻烦,他很坦然:“这说明大家在思考,这就是我写作的初衷。”

能够引发对应,也是因为习骅自己本身也是在用笔“对号入座”: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后,他创作了《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讲述触发癸酉之变的清朝官场作风问题;大老虎纷纷落马,他以《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作为回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岐山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山西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了塌方式腐败问题,他便推出此前写过的文章《张之洞借钱》,用故事讲述“让权力从市场走开”。

“看起来是在说故事,其实我是在写时评。”习骅这样自我定位。

一本反腐书

竟成畅销书

今年年初,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集结了习骅24篇谈古论今文章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虽然几乎没做什么宣传,却意外成为热点。

最先读到该书的人,主动为其“打广告”:这本书具有在反腐肃贪教育活动中“让党员干部读得进、有思考,绝对不会打瞌睡”的功效,党员干部应该人手一册。

在全国“两会”现场,很多代表委员手里都捧着这本装帧简朴的书。会议间隙,大家还会就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进行讨论,互相推荐。几天时间,在“两会”代表多个驻地,《中国历史的教训》被抢购一空。

这本书还被中纪委选为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也是《人民日报》新年推荐的第一本书,同时又在民间口口相传,自今年1月出版以来已是第三次印刷,截至目前,总销量突破了18万册。

最初,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市场反应并没太大把握,第一版的印数定在了3万本。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覃田甜说,“虽然我觉得这是当下的一个社会热点,今年也会持续地反腐,整个环境对于这本书的销量来说是乐观的,但我起初没有想到读者的追捧是如此强烈,这是超出预期的。”

第一版印出来一周后,销售部门就通知覃田甜做好加印的准备。“他们报上的加印数非常高,我当时觉得好像好几年都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了,吓了一跳。”出于谨慎,覃田甜将第二次印数依然定在3万,但令她后悔的是,春节一过,又开始了第三次加印。

一本反腐书,一位公众并不知晓的纪检干部作者,本以为这本书会以机关事业单位团购为主作为公务员学习读物,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大众畅销书,这是习骅和出版社都始料未及的。不过,习骅对此却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全国人民都支持党中央开展反腐倡廉大业,从这里也能看到人心向背。”

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在分析《中国历史的教训》 大范围产生共鸣的原因时提到一点——作者的“审美冲动”。历史,当你用审视的眼光去挖掘,用当今的现象去解读,是能够审出美感、审出经验的。这是一种为外人不可道的乐趣。

而习骅认为评价得最有意思的是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的一句话:这本书比美女有才,比才女漂亮。“你要是找一位历史学家来考我,肯定三句话就考倒我了。但在纪检干部中,我算是知道一点点历史的;搞历史的人又很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我恰好两头都占了。”习骅说完,笑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