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汲取《道德经》德廉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德廉”思想内容。自先秦开始,无论是《老子》、《列子》、《庄子》,还是《管子》、《吕氏春秋》都非常重视“德廉文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提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是目前史籍中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廉”的论述,其核心是“廉而不刿”。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强调自我清廉的重要性;第二,强调清廉形象要以实际行动来加强自我修养;第三,强调执政者自我清廉在社会风化中的积极作用。《道德经》在廉政建设、治国理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闪耀出许多精华思想,具有跨时空的真理性,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汲取《道德经》的修德养廉思想智慧,丰富我们反腐倡廉思想,对我们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老子倡导官员要树立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他提出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要求人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居功骄傲,不能主宰群众,做到了这些就是具有最高尚的品德。这是老子倡导的官员应秉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以及应具备的官德。老子的这种思想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老子警示官员要把握好自己,不要贪污腐败。他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即:最大的罪过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放纵私欲,追求过度的满足,贪婪地聚敛财物的危害,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和不幸,罪、祸、咎是自己找的。老子的这种警示入木三分,提醒为政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清醒头脑,防止罪、祸、咎落到自己身上。
老子要求官员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要把远大的目标理想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以坚强的毅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他告诫人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要扎扎实实,稳步前进,持续发展。“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在工作中要坚持始终如一,善始善终。“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指出要办大事情必须从构成大事的诸多小事动手,作为切入点,细节决定成败。
老子强调官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修养第一要义是要净化自己的灵魂,纯净自己的思想。“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强调的是人要加强思想修养,注意主观世界的改造,经常洗涤心灵,革除思想上的私心杂念,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干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提出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关键是知错就改。老子的许多论述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及“为民务实清廉”等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