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易腐败情形34道题
据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鼓楼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介绍,通过对近300名罪犯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公职人员在5种情形下更容易产生不良心态,并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形成职务犯罪的动机。
当仕途受阻、升迁无望时,一些公职人员会因此感受到“失意”,而将原来争取晋升的努力,转化为“捞一把”的动力,逐步将心思放到以权谋私上;当比较失当,物质欲望增强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产生不满情绪,形成权钱交易的动机。
当配偶责备、自尊心受损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不知不觉地放任自己亲属以权力影响“挣钱”;当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家庭不和时,有的公职人员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更容易被情色所俘获。而一旦生活出现“越轨”,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或欲罢不能的情况,为维持这种情况,权力被滥用也就不可避免。职务犯背后常有情妇、“小三”身影,就是这种情况的例证。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当各种荣誉加身,或觉得自己立有‘大功劳’时,有的公职人员会出现‘忘乎所以’的心理,或者产生应该享受人生、乐享生活的心态,从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杨建萍说。
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都将陆续收到一本特别的手册:《职务犯罪风险自评手册》。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为公职人员详细设计了腐败指数34问,从动力因素、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个方面自测腐败心理倾向和风险评估。答完这34道题,算出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腐败心理指数。
“某一因素风险的高低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职务犯罪心理的构成。如动力因素的评估是高风险,就表明它已经接近甚至达到职务犯罪心理结构中动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职务犯罪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只有当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态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才能说明已经实施过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狄小华解读道。
手册由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编撰,对风险与防范做了生动细致的说理和剖析,避免了生硬灌输和说教,有利于公职人员认同和接受。比如对不同年代官员的贪腐情节进行归纳总结,容易引起同年代人的警醒与关注: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贪官,很多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即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最后是一个悲惨的晚年……贪腐情节基本都很“老套”,没有跳出上述“怪圈”。
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贪官不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贪官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腐败经历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令人羡慕的青年,一个利令智昏并迅速堕落的中年……他们的贪腐情节相似,但腐败的胆子更大。
据杨建萍介绍,手册推出后,在部分辖区内单位开展测试应用,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实际反映继续改进设计,为职务犯罪预防提供更加有效的“读心术”。(记者马超 通讯员宁纪宣鼓纪宣)
链接
根治职务犯罪贪欲五剂“心药”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坚持法律、社会预防职务犯罪的同时,向心理预防领域纵深推进,开出了五剂“心药”。
“心药”一:发布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报告,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风险警示。2011年,鼓楼区预指委与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合作,首次在全国发布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调查报告。报告采取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共深入监狱对47名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对近200名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50份。
“心药”二:构建权力监督、流程监控、心理防治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2012年4月份,鼓楼区预指委与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分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召开了职务犯罪心理防治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和纪检、检察实务人员、驻区单位代表,一起研究论证职务犯罪心理防治方案,积极构建权力监督、流程监控、心理防治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努力构筑以“盯权”、“盯事”与“盯人”为内容的职务犯罪立体预防格局。
“心药”三:推出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教育干预行动。鼓楼区预指委启动了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教育干预行动,提出“四个结合”:即净化环境与增强心理免疫相结合、严肃纪律与强化心理威慑相结合、心理辅导与提供心理干预相结合、诱因控制与心理风险控制相结合。
“心药”四:心理研究成果运用到办案和侦查的实践之中。在侦查收费员杨某挪用公款案件时,发现杨某实施挪用公款犯罪可能与她畸形的消费心理有关。为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并有效分析其犯罪原因,检察官邀请心理学专家一起讯问杨某,疏导杨某的心理,让她感觉自己的不健康心理给她带来的影响和后果,真心悔过自己的犯罪行为,促进了侦查办案的顺利进行。
“心药”五:推出职务风险测试、评估、调适手册。在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调查和防治实践的基础上,和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合作,设计心理调查问卷,科学设定分值,对职务犯罪风险进行测试、评估,并加以自我调适,最终形成了职务犯罪心理测试、评估和调适手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