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正
●奢靡之风盛行,会腐蚀人的灵魂,衰退人的意志,助长炫耀攀比之风,进而滋长拜金主义、浮躁情绪,危害社会风气
●追求奢靡,不仅是一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意识,根治奢靡之风首先需要从思想根源上探究
●只有狠刹奢靡之风,全心全意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我们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兴起清廉之风
狠刹奢靡享乐之风、树立清廉为民之风、永葆艰苦奋斗本色,是纠治“四风”的重要方面。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必须大力整治。如何认识并铲除奢靡之风,以兴清廉之风?记者就此访问了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张本正教授。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记者:中宣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制止奢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引来社会舆论热议好评。奢华挥霍、铺张浪费,不仅脱离国情、劳民伤财,而且广受诟病、为群众深恶痛绝。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奢靡之风被列为“四风”之一,必须在工作和实践中坚决破除。在今天,奢靡之风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张本正:奢靡之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铺张浪费、好大喜功。有的地方热衷于办庆典、举盛会,广邀宾客、大请明星,动辄花费巨额经费。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兴建各种人工景点等。其二,讲求排场、攀比斗富。有的党员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公款消费大手大脚,出行要求警车开道,住宿讲求星级标准,办公场所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车辆越配越多、越配越高档。其三,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却在生活上追求享受,甚至腐化堕落。从本质上看,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当享乐主义的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便是形形色色的奢靡之风。
奢靡之风的危害不可小觑。毛泽东曾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干部奢靡,挥霍的是人民的血汗钱,透支的是党的形象和威望,败坏党风政风,降低党自身的凝聚力,弱化党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奢侈享乐会造成巨大的物质浪费,导致资金大量投入非关键性和纯消费领域,也会造成社会不同阶层的情绪不满甚至对立,引发各种矛盾问题。同时,奢靡之风盛行,会腐蚀人的灵魂,衰退人的意志,助长炫耀攀比之风,进而滋长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毒害社会风气。
奢由心生,根在思想
记者: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出台后,奢靡浪费现象受到极大遏制。但是在少数单位,要求禁止大吃大喝,有的就把海参鲍鱼转入“农家乐”;要求禁止超规格接待,有的就把机关招待所装修得堪比星级酒店。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为何总能暗度陈仓、依然故我?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张本正:追求奢靡,不仅是一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意识。奢由心生,根在思想。因此,根治奢靡之风首先需要从思想根源上探究。其一,社会价值观、荣辱观有偏差。有的人荣辱不分、黑白颠倒、美丑扭曲,把奢华当作“时尚”,把节俭看成“落伍”,在消费上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其二,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陋习的影响。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也遗留下来一些文化糟粕和陋习,比如,好争面子、爱讲排场、兴建阴宅、藏娇纳妾等。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对这些思想弊病和陈规陋习进行了大力整治,营造了新风正气。但在新形势下,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一些糟粕和陋习卷土重来,助长了奢靡之风的蔓延。其三,忧患意识淡化,自满情绪滋长。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开始松懈,盲目乐观、骄傲自大、故步自封,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骄奢淫逸的作风。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理,办事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认为花费多、标准高、排场大才能显政绩、有影响。其四,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内涵认识不清。有的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就是“吃粗粮、打补丁”,现在生活富裕了,不需要这样了。其五,节能低碳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一些人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追求富裕后的奢华浪费,加之在这方面宣传教育不足,全社会节能低碳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