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当事人说:
斩除作风积弊 净化政治生态
潼南县县委书记 辛国荣
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奢”等作风问题既为群众所诟病,也是导致县域政治生态环境失衡的重要原因。政治生态包括“人”、“事”、“制”三大要素,必须牢牢抓住作风转变这条主线,不断震慑于人、提振于事、落脚于制,才能促使良性政治生态的形成。
首先,在执行上要有“铁面”。没有强有力的惩处,各项具体举措就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敢于揭开歪风邪气之上的“遮羞布”,曝光“庸懒散奢”等现象,并对查实的违纪违法行为给予惩处。潼南县在作风转变中,已先后对30余名干部作出了组织处理或行政处分,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
其次,在措施上要执“利剑”。潼南县亮出的三把“利剑”相辅相成:“暗访督查”之剑要求干部工作要在岗、在岗要专心;“群众评议”之剑要求干部办事要高效、服务要热情;“责任倒逼”之剑则要求干部计划要落实、工作要务实,避免了作风转变和干事创业“两张皮”的情况。
最后,在目的上要促“宏图”。转变作风的目的在于促进政治生态优化,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潼南县将继续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以期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潼”的蓝图。
专家视角:
创新监督方式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有力抓手
宋雄伟
近年来,一些地方喜欢用政治生态来表述治理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认同。其所谓的“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是廉政、勤政、善政问题。
重庆市潼南县从“人”、“事”、“制”三要素入手,紧扣“震”、“实”、“稳”的“三字诀”,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以作风转变推动建设良性政治生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基层实践探索。
然而,无论作风建设还是政治生态建设,都是一项长期事业,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及时地掌握进度、管控效果、把握方向?监督的作用因此凸显出来。自我监督当然必不可少,但在缺乏其他监督力量和渠道的情况下,它容易带有主观性、随意性。而社会监督一方面蕴含着政治参与者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意识、民情民意、公众价值取向。因此,社会监督的成效如何同样关系到一地政治生态环境的走向。
潼南县抓住这一点,走出了一条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路子:将“抽查式”纪律督查与万人评议活动相结合,改变“萎靡不振”的庸懒之风;将“三书一表”与听取汇报、现场走访和深入群众相结合,推进执行力建设;建立“四诊”工作制,将对干部的监督评价延伸到社区。
这种监督方式,充分发挥了各方的监督优势,形成了合力,实现了“无缝隙”监管。这既是潼南经验的亮点,也更需要各地在探索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深化。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