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小金库”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探析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的三起案件
王春波 杨林
2013年01月21日15:0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小金库”带来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扰乱经济秩序。“小金库”采取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假发票报账等方式转移资金,应该在单位会计账上反映的收入没有入账,发生的支出业务是虚列开支套取资金,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为滥发奖金、招待应酬和职务消费等开辟了通道。同时,“小金库”问题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流失,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管理绩效。“小金库”问题的存在与蔓延,既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扰乱了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小金库”诱发了个人利益的膨胀,部分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危害了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小金库”扰乱了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也阻碍了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影响了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

  滋生腐败现象,诱发经济犯罪。“小金库”已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乱纪的重要资金来源,诱发和滋生了一系列腐败现象。“小金库”资金深藏不露,具有隐蔽性,开支随意,不受监督和制约,用它行贿,将公款转换成联络感情、笼络人心、捞取政治前途的筹码,个别领导干部就这样走上了经济犯罪道路。
  
  进一步防治“小金库”的对策建议
  
  要预防和治理“小金库”这一顽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从完善法律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创新管理手段以及严惩违纪违法行为等方面,建立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完善法律制度,使“小金库”治理有法可依。从近几年利用“小金库”实施违纪行为的特点来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动用“小金库”资金数量和受益人员范围逐渐扩大,由过去个别人员相互勾结侵占国家利益到利益相关群体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串通一气,共同侵吞国有资产,可谓是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集体腐败。而且,即使事发后也都有着共同的防御心理和攻守同盟行为。面对这一新变化,国家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进行约束,这也让腐败者钻了法律空子。因此,要尽快把私设“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或将群体腐败纳入刑律。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使市场经济中的官商勾结、金钱行贿等违法违规行为无生存环境。

  完善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使“小金库”无藏身之地。“小金库”问题的存在,与财务没有公开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全面推行财政资金收支公示制,做到总量、审批、结果全程公开,让财务收支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提高财政资金收支透明度,要从制度上对财务公开给予保证。单位或部门必须按照综合预算编制原则,细化预算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项、国有资产出租和处置收入,以及因工作职能收取的捐赠、赞助款项和业务活动中取得的各种回扣、手续费、劳务收入必须上缴财务入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应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严把假发票报销关,加强结算审核;规范资产核算,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确保账实相符。

  创新管理手段,斩断“小金库”形成渠道。要依靠制度手段创新“小金库”治理办法,加强对单位银行账户和收费票据的管理;深化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行综合预算;规范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强化银行账户审批和现金管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军队积极推进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行政消耗性开支管理与公务卡结算等改革,其中,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就是很好的管理手段创新。

  拓宽“小金库”发现渠道,严惩私设“小金库”行为。积极畅通“小金库”信访举报渠道,可以根据查实收缴入库的“小金库”金额,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将查处“小金库”作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定期从群众举报、来信来访、干部考核、财务审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执法监察中发现“小金库”线索;根据性质,依据中央纪委印发的《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给予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财务负责人等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