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疲劳”:理论界的“标题党”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攻坚克难,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引发热议。它将改革提高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关系到13亿人的幸福”的高度,并提出防止“精神懈怠”、“改革疲劳症”。
面对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羁绊,如何摆脱“不愿改”的思维?面对民众对改革期望值的降低,如何提振民心,避免民众对改革的“审美疲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认为,这些呼吁,实际上是针对改革纸上谈兵、说多做少的“标题党”的回应。
一些大众瞩目的改革措施在理论界已经讨论得很透彻了,不仅是国外经验还是中国国情,然而仍停留在“标题”上,使其长久只成为一个“议题”,这是执政者、决策者、掌权者在思考如何唤醒民众再次关注改革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标题党思维”,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改革现实中有很多表现,和网络标题党如出一辙。比如,有的地方领导改革的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可就是没有多少实际行动。言必称改革,却在行动中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或是护着既得利益不越雷池一步,或是担心改革带来的风险影响自己的乌纱帽。改革的言辞不过是掩饰其不改革的一种语言烟幕。
党建理论研究学者刘益飞认为,中国的不少改革现状,最不缺的常年论证,各种口号和名目都已纷纷登场,最后还是没有落实和执行。“而社会长期喊口号,反而使政府自身的行动和精神都懈怠了,成了‘行动上的矮子’,民众形成一种‘坐等静观’的局面:这个地方不改,那个地方也不改,缺乏压力,大家都假装在摸石头,假装踩油门。到了最后,问题积重难返,民众早已没了耐性。”
引导民心:改革是一门技术
近日,《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十八大会议前后对全国7个代表性城市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3/4受访者对过去1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有关经济发展和民生的信息”获得了最高关注度,提及率为76.9%,其次是“国家未来的总体政策走向”,51.4%受访者最关心。
民众真的对政府的改革创新不再关心了吗?“激情并不是强制产生的,”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教授许耀桐说,“人们有选择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自由。这是一个多元发展时代的正常表象,也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对一个改革者和他的措施是热情还是冷漠,只能是人们自己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由作出的选择。那么这项改革与他们的利益的真实关系,决定了他们的热情含量。”
曾主导和推动了遂宁、雅安等地的基层干部公选改革的改革者张锦明一直在思考基层改革怎样最大化纳入民意。她认为,改革的核心是唤醒民众的主人意识,还不是“代为做主”:“我们会换一个角度,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以前从我们的角度看他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未必想到他的心里去。这就是你去替代他,还是让他做主的问题。”
怎样引导民众的诉求,处理改革不可避免给民众造成的激荡或乱象?“改革,在上层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制度设计,在地方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组织问题,而在广大的选民那里则是一个操作技术。”这是张锦明由此得出的思考。她说,改革不仅是一个价值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改革者既要大胆设想,更要小心求证。”
从另一个角度,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国民的改革热情,是一个‘虚’的东西,这需要我们改革的同时,要务一点虚。社会的心态很复杂,对象又多样,与30年前不一样,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提高居民消费,而提高居民消费又要求启动收入分配改革,这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势。在多元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利益诉求多元、理念难以统一,所以说任何一项改革都做好心理准备是很难的,也不可能。但是进行务虚的时候,有必要尽可能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
(来源:《廉政瞭望》杂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