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39期:《安徽桐城張英張廷玉父子:六尺巷禮讓為先 篤素堂廉儉傳家》。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桐城清代大學士張英的一首《讓牆詩》。張英(1637-1708),康熙六年進士,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六年入值南書房。供職勤謹,應對稱旨。康熙稱其“有古大臣風”,后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民間俗稱“宰相”。張廷玉(1672-1755),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歷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入仕為官長達50年,“歷得三朝,遭逢極盛”。
桐城張氏舉業不斷,名宦迭出,遍為人知。張英、張廷玉“父子雙宰相”(清代不設宰相,但張英、張廷玉都擔任過大學士之職,張廷玉還出任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此外還有“三世得謚”(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等。張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們無論在朝在野,皆能恪守先賢軌則,居官以廉,居鄉以善,行禮讓,重節義。每遇災荒之年,設粥廠,開義倉,拯飢民於水火,扶貧助學,修橋鋪路,樂施好捐,不惜傾其所有。
桐城張氏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學圃,晚年更號圃翁,清代名臣,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歷任侍郎、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先后任纂修《大清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著有《篤素堂文集》、《存誠堂詩集》、《聰訓齋語》、《恆產瑣言》等。張英一生廉儉禮讓,“終生讓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為世楷模。有關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傳頌鄉裡,為人感佩。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歷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入仕為官長達50年,“歷得三朝,遭逢極盛”,卒后謚文和。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實錄》,並充《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總纂官。著有《傳經堂集》、《澄懷園語》等。張廷玉平和儒雅,學問優長,立身唯謹,理政以慎,刑尚寬平,人贊其“既哲亦既明”。
桐城孔城老街
桐城張氏舉業不斷,名宦迭出,遍為人知。張英、張廷玉“父子雙宰相”(清代不設宰相,但張英、張廷玉都擔任過大學士之職,張廷玉還出任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其優良家風還綿澤后世,先后出現“三世得謚”(張英,謚文端﹔張廷玉,謚文和﹔張若渟,張廷玉第七子,謚勤恪)、“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廷玉長子﹔張曾敞,張廷玉之孫﹔張元宰,張廷玉之曾孫﹔張聰賢,張英六代孫)等人文盛況,有“門族清華,世代簪纓”之譽。
張英故居:篤素堂
張氏享堂內景
張英府邸“篤素堂”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御賜匾額。因張英、張廷玉父子先后官至大學士,鄉人稱為相府。
六尺巷
張氏相府位於桐城老城區西南隅,佔地面積二萬余平方米。整體格局為三區(東區、中區、西區)六路,坐北朝南,橫向並列。每路建筑五至六進不等,間以回廊庭院。廳堂宏敞,居室多為二層小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青磚黛瓦,朴實素雅。府中點綴有“五畝塘”、“花廳”、古玉蘭樹等園林小品,北牆外為“六尺巷”。今建筑留有少量遺存,但遺址保存完整,為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相府為江淮之間規模較大的文人士大夫宅第,具有徽派建筑江北過渡帶的典型特征,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桐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桐城張氏家訓
《聰訓齋語》
張英《聰訓齋語》
張英撰寫的家訓《聰訓齋語》,是留給后世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他集自己一生官場仕途、為人處世的經歷體會,以“立品、讀書、養身、擇友”為主要內容,要求子孫“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讀書、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訓概括為四句話: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孫廉儉禮讓,謹言慎行,勤苦讀書、樂聞規勸,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聰訓齋語》於康熙年間刊行於世,廣為流傳,為諸多名流大家所看重。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認為《聰訓齋語》“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因此要求曾氏子弟人手一冊,認真學習領會。
《澄懷園語》
《澄懷園語》是張廷玉花費大量心血撰成的,裡面匯集了自己數十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經”的處世經驗和人生感悟,旨在繼承其父張英的治家為官思想,同時告誡子孫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處心積慮之大端”。
在《澄懷園語》中,關於為人處世,張廷玉認為心乃自身之寶,為人要善良,不可生惡念。關於為官從政,張廷玉強調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求子孫后人做官“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
同其父張英的家訓一樣,張廷玉的《澄懷園語》也對其子弟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四個兒子若靄、若澄、若淑、若淳等都先后入朝為官,政績顯著。這與張廷玉的教導和《澄懷園語》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所以,后人對此書評價很高,清人沈樹德認為:“《澄懷園語》四卷,皆聖賢精實切至之語。修齊治平之道,即於是乎在焉。”
●桐城張氏家訓摘編
讀書
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認真讀書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謹守田產的人不會受到飢餓的威脅,積德行善的人不會傾覆倒下,慎重選擇交友對象的人不會一敗涂地。
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讀書可以增長追求世間法則至理之心,是頤養心性的第一等事。
讀書須明窗淨幾,案頭不可多置書,讀書作文須凝神靜氣,目光迥然,出文與題之上,最忌墜入雲霧之中,迷失出路,多讀文而不熟,如將不練之兵,臨時全不得用,徒疲精勞神,與操空拳者無異。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讀書需要窗戶明亮、案幾潔淨的環境,桌案上不能放太多的書。讀文章寫文章,都要聚精會神沉得住氣,眼光要明亮。(讀或寫)文章的重點要放在題目上面,最忌掉進雲裡霧裡,找不到出路。讀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將領不操練士兵,面臨打仗時全用不上,白白浪費精神,跟打空拳的人沒什麼兩樣。
立品
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嬌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對自己的言語要考慮值得人們稱道,對自己的行為要考慮值得人們效法,不驕傲自滿,不狡詐虛偽,待人不挑剔無情,舉止要穩重。
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於未曾經歷也。待人好為責備之論,由於身在局外也。“恕”①之一字,聖賢從天性中來﹔中人以上者,則閱歷而后得之。
——摘自張廷玉《澄懷園語》
【注釋】
①恕:原諒、寬容。
【譯文】
凡是把一切事情看得太簡單的人,是因為他閱歷太淺。對別人喜歡責備的人,是因為自己沒有處在事物之中。“恕”這個字是有德行人自然表現出來的﹔中等資質以上的人,經歷后才能認識到。
一言一動常思有益於人,惟恐有損於人。
——摘自張廷玉《澄懷園語》
【譯文】
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想著要有益於人,就怕有損於人。
與其於放言高論中求樂境,何如於謹言慎行中求樂境耶。
——摘自張廷玉《澄懷園語》
【譯文】
與其在高談闊論中尋求快樂,不如在謹言慎行中尋求快樂。
禮讓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老氏①以讓為寶,左氏②曰:“讓,德之本也。”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注釋】
①老氏:指老子,道家創始人,主張虛靜、退讓,一切順乎自然。
②左氏:即左丘明,著有《春秋左氏傳》。
【譯文】
古人說:“一生謙讓的人,結果不會有任何損失。”老子把“忍讓”當寶,左丘明也說:“謙讓是道德的根本。”
自古隻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以釀后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自古以來,隻聽說“忍耐”和“謙讓”能夠消除無窮無盡的災禍與懺悔,沒有聽說“忍讓”反而導致后來的災禍與后患。想要實行“忍讓”的處世之道,必須先從小事做起。
守廉
人能知富之為累,則取之當廉,而不必厚積以招怨﹔視之當淡,而不必深忮①以累心。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注釋】
①忮:嫉妒、貪求。
【譯文】
假如人能知道會為富貴所累,索取就會適度,不會因為積財豐厚招致別人的怨恨﹔把享樂之事看得很淡,就不會因為妒忌而煩心。
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假如讓我為官一方,我決不會用錢來取悅我的上級。
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於為官之道,思過半矣①!
——摘自張廷玉《澄懷園語》
【注釋】
①思過半矣:領悟了一大半。典出《周易·系辭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譯文】
為官清正廉潔是本該就有的事。為官者,首要的就是要廉潔。保持廉潔品行,最要緊的是能忍。人如果能忍住不接受非分財物,那麼他關於為官之道就已經領悟一大半了。
儉用
以儉為寶,不止財用當儉而已,一切事常思節嗇之義,方有余地。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把節儉當作寶,不止是說財用方面,而是做一切事都要常常想著節儉,這樣才有余地。
儉於居身而裕於待物,薄於取利而謹於蓋藏,此處富之道也。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自己生活起居節儉但是待人接物寬裕,取利微薄卻謹慎地儲藏,這是聚富之道。
養身
《傳》曰:“仁者靜。”又曰:“知者動。”每見氣躁之人,舉動輕佻,多不得壽。古人謂:“硯以世計,墨以時計,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順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①、如古井,則志一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注釋】
①澄潭:清澈而不流動的深水。
【譯文】
《左傳》書中說:“仁者無私欲而心靜。”又說:“智者日求進取而動。”常常見到暴躁之人舉動輕浮,所以大多不能長壽。古人說:“硯台的壽命用世來計算,墨的壽命用時辰來計算,筆的壽命用天來計算。”這就是因其動靜不同而產生的區別。 “靜”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不要過於勞累,另一個是心情不可輕易激動。凡是遇到勞累、恐懼和喜怒哀樂之事,外表順應常規去對付,內心則凝靜不動,如潭水一樣清澈見底,如古井一樣純淨,這樣就能用自己的心志去指揮感情,外界的紛擾都被驅退而聽從自己的心態。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
每每思量天下之事,能受得了小氣就不會受大氣,吃得了小虧就不至於吃大虧,這是我生平最受益的道理。
●專家觀點
江小角:父子宰相家訓代代傳
桐城張氏家族從遷居桐城,到興盛發達,特別是入清以后,進入鼎盛時期,被人稱為“縉紳發跡,文物蔚興”之門,一方面固然得益於張氏子孫深受儒學影響,以及桐城豐富的地域文化的感染,刻苦攻讀,通過科舉取士而躋入仕途。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良好的家訓、家風的教誨和熏陶。張英、張廷玉總結祖父輩立身立言、為人處世的經驗教訓,參以切身感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訓子戒律,為張氏子孫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啟迪和導向作用,成為張氏子孫代代相傳的法寶。
一、張英的《聰訓齋語》
張英才高識廣,學問過人,為官之余,致力於經學研究,且在詩文書畫諸多方面,均有較高造詣。所著家訓《聰訓齋語》,子孫累世受益。自刊刻以來,影響廣泛。
在《聰訓齋語》中,張英指出,讀書可以增長道心,可以養性。“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為人生頤養第一事”。他認為讀書要講究方法,如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須從小讀起。“毋貪多,毋貪名,但讀一篇,必求可以背誦”。他非常反對死讀書,認為光讀書不行,必須學會運用知識﹔作文章要有“光華”,要做到理明氣圓。書讀過之后,必須全面掌握和運用,若不能舉其詞,那無異於畫餅充飢﹔如果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也是“食而不化”,與枵腹無異。可以說張英子孫在科場屢取功名,與他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持家,張英主張以“儉”為寶。他把“儉”的內容歸納為“儉於飲食”、“儉於交游”等八個方面。他從自己做起,身體力行,致仕歸鄉之后,“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不管是暫住鄉裡,還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動支費用,精心籌劃,分為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總結所余,“別作一封”,用來應付貧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兩件”。他對京師同僚“一席之費,動逾數十金”深感不安。在他六旬之期時,反對家人、學生、同僚為他賀壽,與妻子商量,用設宴之資,“制綿衣袴百領,以施道路飢寒之人”。扶危濟困、幫助他人成為張英一生重要的社會活動內容,處處體現出他“無忤於人,無羨於世,無爭於人,無憾於己”的人生追求。
為官,張英認為要以勤政清廉為第一要務。在他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偶有挫折,或被降職,最終仍因為其才華過人、處事廉儉而被重新起用或提拔。許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員,因為有他的保護和舉薦,不但免遭不測之禍,而且得到重用。但其親朋故友,鄰裡子弟,中進士者多達數十人之眾,沒有誰因為他的提攜而升遷。他要求子弟做到“使我為州縣官,絕不用官銀媚上官”。
做人,張英主張要以謙讓、益人為本。他言傳身教,自己居鄉時,與人相交“厚重謙和”。張英晚年在龍眠山構筑“雙溪草堂”,與鄉民相處,不以宰相自居,而以一位山間老人與百姓來往,遇到擔柴人,主動讓路,與人方便。他說:“如果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如鸞鳳,寶之如參苓。”他認為每個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別人“非之、責之”或“不以禮者”,要“平心和氣”,做到有理“恕人”。他訓誡子孫要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並說“天地不能常盈,而況於人乎?”不僅如此,還要求后人做到“終身讓路,不失尺寸”。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訓示子孫敬人、愛人、益人,值得稱道,令人敬佩。
二、張廷玉的《澄懷園語》
《澄懷園語》是張廷玉十數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經”,日積月累的人生感受。旨在告誡子孫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處心積慮之大端”,同時也是為了不辜負其父張英“承先啟后”之意願。
張廷玉一生身系要職,閱歷豐富,其家訓以言官、訓子、理政為主,給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啟示。他認為奉職應公正自守,不要計較個人毀譽得夫,不能枉法徇私。為此要時時省察防閑。他強調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求子孫后人做官“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張廷玉數充鄉試、會試總裁,司其柄“公正無私”,努力做到使天下士子“心自靜,品自端,於培養人才,不無裨補”。他把“居官理事,旌別淑慝”看成是應盡職責,提倡為臣要直諫,“遇事敢言”,即使虧體受辱,也無所畏懼。因此,他把“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惟天下之安而后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而努力實行。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官至宰輔,均提倡“廉”當頭,著實值得人們深思學習。
在為人處世方面,張廷玉首先要求“一言一行,常思有益於人,惟恐有損於人”。因此,他所認為的人生樂事,並不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飾之鮮華,飲饌之豐潔,聲伎之靡麗”,而在心之樂不樂。隻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夢魂恬適,神氣安閑,才能求得心之真樂。其次,他力主為人厚道,處事要內寬外嚴,不可苛刻。同張英一樣,張廷玉也提倡時時以盛滿為戒,不可存放逸之心,“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凡事當極不好處,宜向好處想﹔當極好處,宜向不好處想”。遇事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在得意、失意之時,都能做到檢點言語,無過當之辭。
此外,張廷玉也痛惡富貴子弟染上紈绔之習,要求子孫正品立身。他寢處皇帝賜居戚畹舊園十余年,生活非常儉朴,連日用器具都不齊全,“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數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親戚朋友“多以儉嗇相譏嘲”。他告誡子孫“生富貴之家”,切切不可“染紈绔之習”。他憎惡賭博之陋習,通過引古論今,條分縷析,深刻指出,“賭博之害,不可悉數”。
張廷玉居官清廉、憂民疾苦、勸戒惡習,並訓誡子孫踐行。他以習見習聞之事,由一己一家而推及於治國平天下,構成其家訓的一大特色。清代學者沈樹德在評價《澄懷園語》時說:“《澄懷園語》四卷,皆聖賢精實切至之語。修齊治平之道,即於是乎在焉!”(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小角)
王彥民: 《聰訓齋語》中的修身養性之道
《聰訓齋語》是張英教育其子孫如何修身齊家的代表作,如何修身養性是書中的重要內容。
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聰訓齋語》首篇即談養心。張英認為“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動,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張英一生飽讀詩書,心境異常澄澈。四十六七歲以后,特別講求安心之法,常使心地保持寬綽潔淨。“凡喜怒哀樂、勞苦恐懼之事,隻以五官四肢應之,中間有方寸之地,常時空空洞洞,朗朗惺惺,決不令之入”。他努力從內心修養自己,自覺地抵御不良情緒。
人生應有樂趣,保持樂觀。張英認為孔子、顏回、孟子等,都是很有樂趣的人。他特意指出,《論語》開篇即說到“悅”“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多次談到樂的重要,還說即使吃粗糧、喝涼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以不愧不怍為樂。程子、朱熹教尋孔顏樂處,都是這種意思。張英自尋其樂,他仿效白居易的字“樂天”,以“樂圃”為號,反復說明,要常有自得之樂。還自擬一副對聯:“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閑便是主人。”悠然之情,流淌其間。
此外,張英還訓示兒子要樂觀處世。樂有多種,有朋友之樂,讀書之樂,山林之樂,助人之樂等等。張英教誨子孫“能多做好事一兩件,其樂逾於日享大烹之奉多矣!”多做一兩件好事,遠比吃豐盛的大餐快樂,這是何等境界?他身體力行,在過六十歲生日時,按慣例當設戲班演戲並宴請親友,但他堅持不那樣做,而是樂於讓妻子用所需花費制作一百件棉衣褲,送給道路上忍飢挨凍的人們。
節制嗜欲,心平氣和。張英認為,人生雖然需要有所嗜好,以便有所適以寄其意,但對“珍異之物,決不可好”。他指出,名貴瓷器、古玩字畫等,皆不可收藏﹔歌舞聲伎,及禽獸博弈之屬,更不可好,因為這些都耗費錢財物力,容易惹氣而遺后患。唯有山水花木,差可自娛。節制嗜欲,意味著“忍”與“讓”。他反復訓誡子孫,要謙讓,說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教授 王彥民)
方寧勝:傳承清白家風 終成一代名臣
張廷玉能成為一代治世名臣,與他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祖輩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張廷玉祖父張秉彝曾言:“吾宗世承清白,登顯士者皆廉平公恕。”張廷玉父親張英,立朝數十年,終始敬慎,“有古大臣風”。張廷玉之母姚氏,為清初名臣姚文然之女,以賢淑見稱。其夫張英中進士做官后,家中仍不富裕。有一年張英為會試同考官,入貢院半月不回家,以致家中乏食,姚氏用家中所剩斗米做湯而食,才使家人不致斷食。張廷玉兄弟入仕后,她教育他們做官惟謹,常說:“你父親為官,冰清玉潔,你們也要謹慎宜守啊。”故了解張家的人都說:“張文端公(張英)家教甚嚴,實則由其夫人佐成之也。”姚氏后隨張英居京師二十多年,謙慎好善,賢聲傳至宮廷,康熙一日顧左右語曰:“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張廷玉自幼生活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得益良多,康熙曾對入值南書房的張廷玉說:“汝兄弟其不愧家風矣。”
繼承清白家風,張廷玉官聲清越,終成一代名臣、三朝元老,並給后世子孫留下不少為人做官的心得。
勤政盡責。張廷玉認為設官是為了理事,勤政乃進德之基。張廷玉受命為軍機大臣,日理萬機,辦公時“諸曹司及書吏抱案牘於旁者,常百數十人環立,更進以待裁決”。就是坐在轎子裡,仍在批閱文件,讓隨行人員隨時取送,沒有一件滯留,可謂案無留牘。
公正無私。張廷玉強調公正無私乃為官本職,但要做到並非易事,要有“公正自守,毀譽在所不計”的胸懷,有“人以必不可行之事來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謝絕之”的勇氣,還要有“惟有公正自矢,方不為下人所窺”的戒意。
公平取士,重視人才。張廷玉掌翰林院時,多舉薦人才,為朝廷擢用。而對“家人子弟,不得以間請”,“公正無私,周詳妥協”。不僅如此,他還奏請雍正,將其子張若靄參加科舉所獲的“探花”(一甲第三名)改為二甲一名,以示“謙謹之誠”和關愛天下寒士之心。他在執掌吏部時,絕苞苴,杜請托,銓政肅然,吏治一新。
建章立制,以法治吏。張廷玉少有器識,具經邦濟世之才,雍正贈與張廷玉的御制詩詞中即有“大政資經畫,謨待討論”之贊詞。雍正初設軍機處時,張廷玉與鄂爾泰首任軍機大臣,除了幫助雍正帝出主意,擬寫詔誥諭旨以外,凡升革文武官員,審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禮節,查考兵馬錢糧等,無不總攬,無不允當。軍機處人少事繁,涉及面廣,為保証其正常運轉,張廷玉親手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實行后收效顯著。此外,他還任過《三朝實錄》、《玉牒》、《治河方略》、《明史》、《會典》諸書總裁官,其中,《會典》堪稱一部較為完善的行政法規大全,它的成編頒行,張廷玉貢獻尤大。(安徽省桐城市政府辦副主任 方寧勝)
張澤國:六尺巷涵養禮讓家風
禮讓三尺 小巷流光
六尺巷故事發生的時間,據考據大約在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間。張英家中兄弟七人,張英排行第五,其育有六子三女,人丁可謂興旺。張英在入朝為官前並未分家,與父母一同生活在桐城城西存誠堂,為官后攜妻兒遷居京都。康熙二十一年在獲准回籍葬父之時張英在家中建房,以備回鄉之需,更在回京后留下夫人居鄉一年,料理建房諸多事宜。
據史料記載,張家與吳家比鄰,兩家之間有一塊空地。也許在張家建房期間,吳家越界侵用,以至引起了一樁產權紛爭。張英接悉家書后,批小詩一首寄歸,雲:“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舉重若輕,語氣平和,輕描淡寫卻寓意綿長。家人閱后立即讓地三尺,吳家見狀感動悅服,也撤讓三尺,於是就空出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六尺巷由此得名並沿用至今。
張英的一封家書化解了鄰裡之爭,“讓他三尺”的謙讓美德,讓出了一條溢彩流光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也伴隨著宰相遺風廣為流傳,成就了一段佳話。
教子懇切 聰訓傳家
張英博學廣識,著述頗豐。其於經學、詩文書畫等諸多方面均有較高造詣,但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其家訓《聰訓齋語》。
在《聰訓齋語》中,張英首要強調的是讀書。能讀書為文,必使人不敢輕視而受到尊敬,而不盡在功名得失。子弟能讀書明理,安身立命,以安父母之心,就是盡最大的孝道。
張英終生讀書,至老不輟。他把書卷視為“養生第一妙物”,把讀書看作可增長道心的“人生頤養第一事”。他說喝酒、下棋等娛樂都須有伴,唯有讀書可獨自怡悅。張英持家以“儉”為寶,他所說的“守田者不飢”就是要求子孫力田、儉用,體會農家耕作之苦,懂得持家守業之難。他將節儉的內容歸納為“儉於飲食”、“儉於交游”、“儉於酬酢”、“儉於飲酒”等八個方面,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張英與夫人姚氏相濡以沫五十余年,布衣蔬食,不著紈綺。姚夫人常著衣裳躬自補紉,至老不衰。
張英特別注重做人,也就是“立品”。他主張做人要以謙讓、益人為本,尤為注重子孫道德品行的鍛造和培養。居家和諧有秩序,居鄉友愛講誠信,立身處世清靜淡泊,在對待個人利益上切不可斤斤計較。張英認為“讓”是道德之本,“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他說“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他把終生失便宜,看作是終生得便宜。張英曾刻一方印章以示子弟,曰:“保家莫如擇友。”好讀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對濫交朋友,沉溺吃喝玩樂,擾事生非,不務正業之種種現象深惡痛絕。張英反復強調、諄諄告誡自家子弟,在謹言慎行、儉素謙讓、讀書勤苦、樂聞規勸等諸多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篤素家風 世澤綿長
張英的《聰訓齋語》讓張氏子孫獲益匪淺。張廷玉與其父張英“父子雙宰相”,此外還有“三世得謚”(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等。張氏子孫大都能謹守家風,克承祖訓,或蜚聲朝野,或著節岩疆,或噪譽文壇,或樹望梓裡,名垂史傳。
桐城張氏雖為官者眾,但他們在退休還籍后,大多居城養老,故城中張姓宅第甚多。其中張英的“篤素堂”、其子輩的“詹事府”、“宗伯第”、“司空第”聯袂成片,雖稱“相府”,但建筑朴實無華,與城中普通民宅無異。張氏家族的文人士大夫們無論在朝在野,皆能恪守先賢軌則,居官以廉,居鄉以善,行禮讓,重節義。每遇災荒之年,設粥廠,開義倉,拯飢民於水火,扶貧助學,修橋鋪路,樂施好捐,不惜傾其所有。當年由張廷玉捐助修建的“良弼橋”,至今仍雄踞在古城東門外的龍眠河上,成為一處歷史見証。(張英后人、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館原館長 張澤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