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31期:《重慶秦良玉:庭訓家規成就唯一正史立傳的傳奇女將》。秦良玉(公元1574年—公元1648年),字貞素,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著名女將,也是中國古代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
秦良玉自幼深受“執干戈以衛社稷”庭訓的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繹陣法,很小就顯露出較高的軍事才能。秦氏家規教育出了滿門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獨生子)前后七人為國捐軀,戰死沙場,而秦良玉本人則多次為國建“首功”、“功第一”。
秦良玉畫像
秦良玉
秦良玉(公元1574年—公元1648年),字貞素,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著名女將,也是中國古代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
秦良玉自幼深受“執干戈以衛社稷”庭訓的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繹陣法,很小就顯露出較高的軍事才能。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秦良玉嫁給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她激勵其夫要報國圖志,並親自在石柱創建了一支“戎武肅然”、軍紀嚴明的“白杆兵”。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此后一直恪盡職守、保家衛國。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等先后參加抗擊清軍,平叛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明熹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檢事,並充總兵官,詔加二品,予以封誥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明崇禎皇帝優詔褒美,召見平台,賜四詩旌其功﹔南明隆武政權賜封她“太子太保忠貞候”封號。
《秦氏家乘》中的家規頁面
秦氏家規家訓
秦氏家規家訓來源於秦良玉父親秦葵“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庭訓,成型於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秦弁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所編修的《秦氏家乘》。
《秦氏家乘》共有家規十條,家訓八條。秦氏家規的核心理念是“遵紀守法”“寓兵於農”“忠貞愛國”“勿越規矩”。秦氏家訓則進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規的基礎上,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倫﹔守恆業,正心術﹔端風俗,示激勸。”
秦氏家規家訓的主要特色在於其強調和體現了國和家的關系,即“國大於家”“先國后家”,家規第一條就要求子孫“遵國家法制,正賦當及期而供”,並且對“家”“國”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秦氏家訓提到“端一族之風俗,而一家因之”,認為社會風氣的形成受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影響。此外,秦氏家規家訓要求子孫除了重視耕讀、崇文重教外,還要強身練武“今族中子弟強有力者,宜於農閑時練武藝。”
秦氏家規教育出了滿門忠烈的秦良玉一家——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獨生子)前后七人為國捐軀,戰死沙場,而秦良玉本人則多次為國建“首功”、“功第一”。
重慶秦良玉:執干戈以衛社稷
四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石柱宣撫司門前嗩吶齊鳴、鑼鼓震天。宣撫使馬斗斛的長子馬千乘,從百裡之外的忠州府迎回一頂大紅花轎。坐在花轎裡的是忠州貢生秦葵之女,名良玉,字貞素。沒有人知道這位儀度嫻雅的新娘,能在明末亂世成就一個“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家族傳奇。
秦良玉是我國古代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她以定邊平叛的武功搏得太子太保、忠貞侯的勛位。她憑借一族之兵在狼煙四起的亂世,獨力支撐起石柱宣撫司轄地一方太平,讓老百姓免遭兵燹之禍。
秦良玉的祖上秦安司曾是元朝三品武將。
重慶秦氏家族傳到秦良玉已是第九代。秦良玉兄妹五人自幼習文練武無一日懈怠。
秦氏族人 秦文洲:秦良玉的父親是秦葵,(秦家)是忠縣的望族,(秦葵)學歷至歲貢生。秦葵當時處在明朝的后期,國力衰敗、戰亂紛起。因此,他就立下“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家訓,教育兒女練兵習武,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
秦良玉幼承庭訓,立下奇志,想要像男兒一樣保家衛國、建立功勛。當丈夫馬千乘接任石柱土司后,她立即幫助丈夫建立起一支以秦氏和馬氏家族子弟為主的軍隊,用以保境安民、報效國家。
這支子弟兵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因為採用白蠟樹制作槍杆,而被世人稱為白杆兵。
秦良玉練兵遺址萬壽寨
石柱城東二十公裡,一座山嶺拔地而起,奇峰突兀、山勢險峻。這裡,就是秦良玉和族人演兵拒敵之所——萬壽山。古老的寨門歷經風雨剝蝕仍舊巍然矗立,默默守護著一段隱沒在歲月深處的悲壯故事。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秦良玉當時為什麼選擇在這裡屯兵?一是因為萬壽山是保衛石柱的戰略要地,兩邊都是斷崖絕壁,易守難攻。二就是讓這些子弟兵與家人分開,在這個荒山野嶺裡面進行嚴格的封閉訓練,便於整肅軍紀。
秦良玉的祖輩歷任朝廷武官,“保家衛國”和“遵紀守法”經過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一種家族信念。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秦良玉治軍非常嚴格,無論親疏一視同仁。正是因為軍紀嚴明,才有了這支在明末亂世威名赫赫的白杆兵。
據《南明史》記載,秦良玉所統帥的白杆兵“戎伍肅然,所過秋毫無犯。”在許多戰役中,白杆兵都因為紀律嚴明而建立功勛。
石柱文化研究學者 王奕湘:明萬歷二十七年暨公元1599年,秦良玉隨夫出征討伐播州,經貴州遵義平叛楊應龍叛亂。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這一天,官兵總領兵宴請各路將領。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各路軍馬風塵塵仆仆趕到播州,所有的將士都十分疲乏,都想早點休息。但是秦良玉憑借他的軍事智慧,料定當晚敵軍會來劫營,於是對自己統帥的白杆兵頒下軍令,禁止戰士解甲和放下武器,違令者斬。
石柱文化研究學者 王奕湘:果然當晚敵軍劫營,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殺得人仰馬翻,慘敗撤退。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秦良玉夫婦率兵乘勝追擊,連破金筑七寨,奪得了首功。白杆兵鐵的紀律,為勝利提供了堅強的保証。
在《明史·秦良玉列傳》中,還記載了一個秦良玉遵紀守法,大義滅親的故事。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龔蔭:(秦氏族人)秦纘勛做匪徒的耳目,當起了內應。秦良玉發現以后非常生氣,就算秦纘勛是秦氏的同族人,秦良玉也把他揪了出來,送給明王朝懲辦。
1613年,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因為得罪宦官邱乘雲,被害死獄中。朝廷以“子幼妻襲”的慣例,授秦良玉為石柱宣撫使。由此而后,這位身懷奇志的女子手握兵符,擔起了保境安邦的重任。數十年間,她帶領族人南征北戰,三次進京萬裡勤王,數以十次平叛安民,立下赫赫戰功。
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 黎小龍:明王朝用兵遼東,需要她援遼。她把她的兒子馬祥麟和兩個兄弟全部帶到了北方去,支援邊疆的平定,而且參與了很多著名的戰役,浴血奮戰。
1620年,敵兵南下,國家危急。秦良玉帶領子弟兵,一路跋涉幾千裡趕到遼東。此時,敵軍兵鋒正盛,到達的十幾支援軍都避戰不前,隻有秦良玉的白杆兵不畏強敵,奮勇當先。
在渾河之戰中,秦良玉的兩位兄長秦邦屏、秦邦翰戰死。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渾河血戰真是慘烈!秦良玉哥哥、兄弟,全家都投入了這場戰斗。面對生死考驗,秦氏一門仍能嚴於律己、大義凜然,這種對國家的忠誠、這種高風亮節,是非常可貴、非常難得的。
1642年,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鎮守襄陽。因敵軍勢大,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會被攻破,就給母親秦良玉寫了一封絕筆信。他在信中向已經69歲高齡的母親寫道: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秦良玉見信后,並沒有將自己唯一的兒子從前線調回,而是含著眼淚提筆在信紙上寫下了:“好!好!真吾兒也!”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秦良玉)隻有一個兒子,丈夫又死得早。這個時候的秦良玉是都督府的都督,四川總兵官。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獨生子,調回自己的身邊頤養天年。然而,她為了國家、為了軍紀,完全沒有這樣做。而是支持兒子守衛襄陽,最終她的兒子戰死沙場、馬革裹尸。這種精神境界、是值得人們稱道的。
1930年,京劇大師尚小雲錄制了一張唱片。唱片中收錄了由他親自編演的新歷史劇《秦良玉》。尚小雲高闊蒼涼的聲音穿越時空,演繹出秦氏家族精忠報國的鐵血傳奇。
秦良玉逝世百年之后,在她的故裡忠州樂居村建起了一座秦氏宗祠。族人以秦良玉一門忠烈為百世楷模,將他們遵循國法、大愛無私的精神寫入了秦氏家規。
秦氏家規第一條:子孫務遵循國法,正賦當及期而供,勿聽浮薄子言,不知忠愛,以惜財誤公,自干罪戾。
長江師范學院教授 彭福榮:秦氏家規的第一條就是要求子孫遵紀守法,及時繳納應該繳納的賦稅。同時,也要求子孫后代不要因為一家私利或財產,而棄置忠君、愛國、憂民這樣的本分。同時也要求子孫不要以身犯法自辱家門。這種家庭宗族的門規,實際上和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家國情懷、憂國憂民這種傳統觀念是緊密相關的。
從秦安司入川迄今,漫漫六百度春秋。重慶秦氏家族在忠縣、石柱、豐都三縣交界的大山大水之間生息繁衍,逐漸壯大為擁有十幾萬人的大家族。
秦氏族人 秦成德:秦氏家規家訓影響久遠。“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家訓,教育子女習文練武,為國家出力。(秦氏族人)歷朝歷代有功名的人,據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人。
秦氏族人沒有忘記先輩的榮耀,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春節,人們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掃,由族中老人向后輩子孫宣講族訓家規。百姓也沒有忘記秦良玉,他們認為這位女中豪杰沒有離去,只是化成了萬壽山上那座巍峨的石峰,守護著一方黎民。
●重慶秦氏家規家訓摘編
急國賦
子孫遵國家法制,正賦當及期而供。即①正賦外隨時所議征輸,亦上供須早,勿聽浮薄子②言,不知忠愛,以惜財誤公,自干罪戾。
——摘自《秦氏家規》
【注釋】
①即:即使。
②浮薄子:淺薄輕浮的人。
【譯文】
子孫必須遵循國家法制,各項賦稅必須按時繳納。即使已經繳清了國家規定常年征收的各項賦稅外,因為種種原因國家臨時決定征收的稅賦,也必須及早供奉,千萬不要聽信那些淺薄輕浮的人教唆,不知道忠君愛國,進而因為吝惜財物貽誤了國家大事,自身觸犯法律。
睦宗族
和睦宗族,言理兼立情。勿持富欺貧,勿挾貴凌賤①,又勿貧不自守,聽珥筆②民無端起訴,有事則質明③智者排解之,以息訴端而保田業,違者憑公議罰。
——摘自《秦氏家規》
【注釋】
①挾貴凌賤:倚仗富貴欺侮貧賤的人。
②珥筆: 訴訟,這裡是指舊時候的“訟棍”。黃庭堅《江西道院賦》:“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細民險而健,以終訟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筆之民。”
③質明:質,實質,本質﹔明,明白。實事求是地講明白。
【譯文】
族人彼此間應該和好地相處,說話做事既要入情又要合理。切記不要倚仗富貴而欺侮平民百姓或貧窮之人,不要因為貧窮而自暴自棄、不遵守做人的起碼道德規范,誤聽那些訟棍的教唆,無理挑起事端訴訟。有什麼大小事情,當面實事求是地講明白,或者請德高望重、處事公平、有學問的人化解矛盾,隻有這樣才能平息爭論,保住自己的田產家業。族中人若違反這些要求,就根據家規家訓條款,大家公平合理地做出決定,給予處罰。
奉規矩
子孫不得有辱門楣①,言行出處勿越規矩。子孫切忌奸、娼、盜、淫、賭、毒等敗壞家風、家門及社會風氣行為。違者依家法、律例嚴懲。
——摘自《秦氏家規》
【注釋】
①門楣:指家族、家庭。
【譯文】
族中子孫不能做任何給自己的家族、家庭丟臉的事情,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姿態與風度、做人和做事都要遵規循矩。切忌偷盜、淫亂、賭博等敗壞家風和社會風氣的行為,違反者要跟據家法、國家法律嚴厲懲處。
重家塾
於族中子弟擇師善教,再置義田,以助膏火①所不及,其后成就雖殊,而讀書首敦。士行居鄉則節自勵,化俗型,方立朝,則六計②本廉。由忠愛所發抒,見諸政事。學范文正公一流人,斯文教啟后之德崇③也。
——摘自《秦氏家訓》
【注釋】
①膏火:這裡主要是指供學習用的所有物資和津貼。《紅樓夢》第九回:“凡族中為官者,皆有幫助銀兩,以為學中膏火之費。”梁啟超《辛亥革命的意義》:“前清末年辦學堂,學費膳費書籍費,學堂一攬干包,還倒貼學生膏火。”
②六計:多方面的才能、智謀。
③德崇:厚德崇學。
【譯文】
要在秦氏家族子弟中選擇學問、道德、修為堪為人師者,循循善誘地教育好秦氏族人的孩子們。還要設置義田,將所有收入,作為私塾的津貼,用來幫助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完成學業。這些孩子后來的成就可能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讀書起碼對他們都同樣起到了啟蒙、教化和勉勵的效果。他們以后不管是做官還是在家鄉安居樂業,相信都能夠遵循規矩、守住氣節、互勉自勵,成為有德行、有修為、有益於社會的人﹔如果能夠入朝為官,就能夠做到用多方面的聰明才智輔助朝政,同時做到廉潔自律。由此,忠國愛民的本分才能夠發自內心,落實到盡心盡力處理好各項政務中。如果族中子弟都能夠效法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樣的境界,這就証明我們興文教、辦私塾、厚德崇學收到了應有的效果。
端風俗
風正則世由此盛,風變則世由此衰。端一族之風俗,而一家因之。治家在勤、在儉,游惰戒之,鄭術之風①斯熄矣。此由古迄今,天下國家之風俗,皆自一鄉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諸先也。
——摘自《秦氏家訓》
【注釋】
①鄭術之風:“鄭術”出自仲長統《昌言·理亂篇》“彼后嗣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惡。目極角之觀,耳窮鄭術之聲。” 鄭術之風指驕奢淫逸的風氣。
【譯文】
無論國和家,風氣正,那麼就能繁榮昌盛﹔歪風邪氣盛行,就會國家衰敗,家道中落。而端正一國一族的風氣,都要從每個家庭做起。所以,治國治家關鍵在於勤勉、節儉、切忌貪玩和懶惰,隻有這樣才能革除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的不正之風。這些道理都是從古到今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國家和社會的風氣,都是從一鄉一族一家積累起來的。每個人的言行要能作為別人的表率,要特別倡導學習仁人君子和先賢們的優良傳統。
示激勸
《春秋》一書,勸善之書也。即懲惡亦歸於勸善,而心術正之,風俗端之﹔即守恆業,敦人倫,崇祖德,亦由有所激發,以底於成。士君子生當今日,為一族樹儀型,如崇祖德諸遺訓,常從弱冠激勸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惡,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也哉。
——摘自《秦氏家訓》
【譯文】
《春秋》這部書,是一部勸人積善行德的書。即便是書中講述的懲惡,其目的也是歸結於勸人行善。懲惡揚善,才能樹立正氣,才能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書中強調每個人都要要守住安家立命的職業、恪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優良傳統,這些內容也能夠給我們以啟發和激勵,隻要我們都從頭做起,一定會取得相當的成就。不論是做官還是做有德行的正人君子,生在今日、活在當下,都要把握住時機,或建功立業、或為人師表、或安守本分,都要為秦氏一族的后世子孫做出表率。又如該書中講述的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所有遺規遺訓的道理,通常要在成年之前開始勉勵他們,教育年輕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惡的壞事。做好了這些,那麼我們也就領會了《春秋》這部書的宏觀大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