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告訴你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是如何煉成的?【2】

2016年02月03日08: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採訪札記

篤規佳訓 饋遺世人

秦良玉,由明朝末期的一位貢生之女、土司之妻,成就為世代揚名的中國古代唯一被列入正史的女將軍,令人無限崇敬。在採訪中,我們明顯感受到秦氏家規家訓的遵奉,已經從秦氏族人傳播滲透到秦氏以外的百姓人家。

在秦氏和馬氏(秦良玉夫君)族人每年一度的祭祀先祖的活動現場,我們驚奇地發現,雖然每次活動地點不一樣,或者在秦良玉屯兵整訓的萬壽山,或者在秦良玉陵園的迴龍山,但每次活動,除秦氏和馬氏族人的代表參加外,當地的各族百姓都會踴躍參與,聆聽教誨。每一次,秦氏族人秦文洲都會極其庄重地要求不斷壯大的秦氏和馬氏族人朗讀秦氏家規家訓,圍觀和參與的其他姓氏的百姓,無論是漢族、苗族還是土家族,也都會虔誠誦念這前人積澱的寶貴經典,並且將此規訓,作為自己修身行事的准則和教育后人的箴言。我們在片中採訪的眾多秦氏家史研究者,也將秦良玉“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卓越功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秦氏家規、家訓的影響,並且認為秦氏家規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精華,不厭其煩地向我們介紹和講解秦氏家規中的精髓,也希望有更多人關注秦氏家規、了解秦氏家規。

人們習慣地認為一位習武出身的女將軍,自然是人高馬大、身材魁梧。然而在採訪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在良玉廣場還是在石柱火車站,關於秦良玉的畫像和雕塑,往往顯示秦良玉是一位俊俏窈窕的美麗女子。當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態去探究秦良玉的真實相貌時,我們發現了這樣的史料,《明史·秦良玉傳》中寫道:“良玉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當時的崇禎皇帝萬分感激秦氏家族精忠報國的壯烈偉業,先后為秦良玉寫過四首予以褒獎的詩,其中一首贊美道:“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在大眾民間,每當談論秦良玉的相貌,人們常常感嘆:“堂堂土司夫人,豈是一般相貌可以般配!”

當我們再次與史料對照,我們就發現更加立體的史實:“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

才色出眾的女子有很多,然而如秦良玉般文韜武略的傳奇女將卻鮮有。如今,秦氏先祖篤規佳訓在秦氏族人中賡續著新的生命,秦良玉的風採和美名也在巴渝大地上演著新的傳奇。(劉佔國)

●專家觀點

彭福榮: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是如何煉成的?

秦良玉出身明忠州(今重慶忠縣)貢生之家,長成嫁作土司之婦,以夫死子幼而執掌印綬,憑其文武雙全和忠誠智勇,屢有“平叛”、“援遼”、“鎮賊”、“保境”等戎馬軍征之功,被敕封為“忠貞侯”,官至都督、總兵等職,被人贊譽為“巾幗英雄”,其事功風范與庭訓家規有關。

秦氏家門忠誠勇武之教

忠州秦氏系元末避亂由楚入蜀的落籍移民,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其家世門風向來頗具純正忠愛之氣。《秦氏家規》第一條指出:“子孫務遵循國法,正賦當及期而供,勿聽浮薄子言,不知忠愛,以惜財誤公,自干罪戾”要求子孫遵循國法,按期繳納賦稅,不要聽信奸人唆使,以致忘懷忠國愛民的本分,不做侵損國家利益之事,不要吝惜私家錢財而廢弛公理道義。

除門風導引外,秦良玉父親秦葵更是直接塑造了秦良玉的才華品行,極大影響了秦良玉忠貞勇武的一生。秦葵雖一介貢生而不好榮名,但儒家經世濟民、匡扶社稷的訓教使其非常重視家庭子弟培養,教習典籍章句、軍理兵法,訓練騎射擊刺之術。受其影響,忠州秦氏先后有秦邦屏、秦民屏、秦良玉、秦拱明、秦翼明等子侄皆以武功效忠明室,為拱衛明朝江山血洒疆場。秦良玉自幼聰慧穎異,與兄秦邦屏,弟秦邦翰、秦民屏等同習騎射擊刺、文韜武略,養成了巾幗張錦傘、娘子戰沙場的志趣、豪氣和本領。因此,秦良玉成年后,面對國家危急之所以能主動請纓、甘洒熱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族門風的熏陶和父親的諄諄教誨。

馬氏家族衛國保疆之風

石柱馬氏土司源出陝西扶風,系漢新息侯馬援之裔,於南宋建炎年間奉詔到五溪蠻地區靖亂而世守其地,是匡扶社稷、保衛疆土的重要地方力量,間接行使治理民族地區、管控社會秩序的國家權力,形成了忠勇護國的家風,而這正是秦良玉婚后得以忠貞護國的重要環境。

元明交替之際,嗣職土司馬克用要求民眾在賊寇四起之時團結一致、守衛家園,凡違令依附亂臣賊子者,無論親疏皆必“殺無赦”,以國為重的價值取向十分明顯。馬良襲職石柱土司后,用中原文化及儒家倫常的仁、德、禮、信、智、義等理念為子嗣取名,其家族門風頗具儒家文化氣息。

秦良玉“平叛”“援遼”“鎮亂”“征賊”的行事作為昭示出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忠貞、智勇等品質,與其成年嫁入馬氏土司之門並深受“以天下為重、以國家為先”門風影響有關。在戎馬數十年中,秦良玉或“自裹行糧”,率五百精卒征討悖逆國家的播州土司﹔或萬裡“援遼勤王”,拱衛扶持國家社稷﹔或於動蕩亂世,嚴格約束家族子弟和各族土民,對忠勇護國者褒獎鼓勵,對禍國害民者嚴加懲處。受馬氏家風及秦氏言行影響,秦良玉兒子馬祥麟官至宣慰使,與其妻張鳳儀在孤軍作戰、援兵不至的情況下殉節襄陽,在與母訣別書中發誓與城池共存亡。秦良玉強掩喪子之痛,批注其書信以“好,好,真吾兒”等字句,足見其母子忠貞護國如此。

綜觀秦良玉的人生經歷和品行舉止,正是在其娘家的訓教和夫家門風的涵濡下成就了她執干戈衛社稷、忠誠勇武的一生。

(長江師范學院教授 彭福榮)

龔蔭:秦氏家規中獨特的“保境安民”思想

秦良玉一生都在盡力保境安民,保護一方和平安定。順治三年(公元1647年)底,清軍進入四川,兼之地主武裝混戰與割據,當時的四川“赤地千裡”,經濟文化一片殘破。據記載,是時“蜀江北岸,遍地干戈”,“忠(縣)、豐(都縣)遺黎襁負來依者,計十數萬家”。彼時秦良玉治下石柱等地是較為穩定和安寧的,秦良玉妥善安置了“忠(縣)、豐(都縣)”前來依附的百姓。秦良玉在石柱大規模開展屯田墾殖,不僅解決了石柱百姓的生計,而且還儲備了大量的糧食,保持了石柱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寧。

秦良玉這一“保境安民”的思想,來源於其父親秦葵的庭訓“天下將有事矣,爾曹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者,方稱吾子也”。秦氏家規第七條也寫道“今族中子弟強有力者,宜於農隙時練武藝,如有奸究偶發即鳴鑼為號,遠近接聯響應,執器互相救援,庶幾御防,有法子孫,長保無虞,違者罰。”家規要求子孫后代耕讀習文同時重視練武,守望相助。正是這些庭訓家規成就了秦良玉保家衛國的光輝一生,也成就了明史上秦氏滿門忠烈的傳奇。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教授 龔蔭)

彭廣文:秦良玉的治軍紀律和忠勇家風

秦良玉治軍嚴明,這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很多史籍,如《明史》、《南明史》中都有“戎伍肅然”這類的記述。治兵難,治家族子弟兵更難,而秦良玉所統帥的“白杆兵”就是一支主要由秦氏家族和馬氏家族(秦良玉丈夫馬千乘家族)子弟組成的軍隊。面對這樣一支軍隊,秦良玉是如何治理的呢?

播州平叛 違令者斬

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秦良玉隨夫出征討伐播州,經貴州遵義平叛楊應龍叛亂。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這一天,官兵總領兵宴請各路將領。泰良玉憑借他的軍事智慧料定當晚敵軍會來劫營,於是勸告夫君馬千乘頒下軍令,禁止戰士解甲和放下武器,違令者斬。果然當晚敵軍劫營,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殺得人仰馬翻,慘敗撤退。秦良玉夫婦率兵乘勝追擊,連破金筑七寨,奪得了首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紀律,才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渾河血戰 兄弟捐軀

秦良玉與他的兄長秦邦屏、弟弟秦民屏感情極好,從小就一起在父親的教導下“同習騎射,究心韜略”。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軍隊在薩爾滸大敗明軍,駐守在遼東的明朝官兵,龜縮不出,不敢應戰。朝廷急調永順、保靖、石柱、酉陽等土司兵赴遼救援。1620年11月,秦良玉奉調北上,率領“白杆兵”奔走數千裡趕赴遼東支援。面對聲勢浩大的敵軍,秦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數千人”前往沈陽馳援。由於沈陽提前失守,導致“白杆兵”剛剛渡過渾河就遭遇后金軍隊的伏擊。雖然明知寡不敵眾,秦邦屏、秦民屏並未投降或是脫逃,而是帶領士兵,浴血奮戰,殺敵數千人,直致壯烈捐軀。

親縛奸細 大義滅親

1640年,流寇肆虐四川,秦良玉組織“白杆兵”固守石柱,保境安民。此時,一個名叫秦纘勛的秦氏族人,為流寇做內應,被官兵擒下押入大牢。后來,秦纘勛殺害獄卒逃到石柱。秦良玉得知后,親自派人四處搜捕,將秦纘勛抓獲,送交官府懲辦。

鎮守襄陽 子媳罹難

1642年,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鎮守襄陽。因敵軍勢大,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會被攻破,就給母親秦良玉寫了一封絕筆信。他在信中向已經69歲高齡的母親寫道:“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秦良玉見信后,並沒有將自己唯一的兒子從前線調回,而是含著眼淚提筆在信紙上寫下了:“好!好!真吾兒也!”

秦良玉和丈夫結婚后長年奉調南征北戰,加上丈夫馬千乘又死得早,他們就隻有馬祥麟這一根獨苗。當時,秦良玉已經是四川的總兵官,完全有權力將兒子調回身邊,安排一個安全的差事,然而,為了國法軍紀,為了國家安危,這個偉大的母親卻沒有這麼做。而在此之前,秦良玉的兒媳張鳳儀也已戰死沙場。

從以上四則故事可以看見秦良玉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利益和家族利益之上的崇高品質。她的一生所為,無一不是為了國家興亡、民族大義,展現出了一種高尚無私的家國情懷,而支撐這種家國情懷的正是嚴格的軍紀和忠勇的家風。

(重慶市作協會員、秦良玉文化研究學者 彭廣文)

趙興明:秦良玉為“一族樹儀型”

在古代,女姓族人一般不被允許記入族譜,更談不上對家風、族風產生影響,但重慶的秦良玉是一個例外。秦良玉的事跡不但記入了秦氏家譜,也記入了夫家馬氏的家譜,甚至以“將相”的身份被《明史》單獨列傳,這成為了我國古代史上罕見的一抹亮色。而這一抹“亮色”不但光耀了秦氏門庭,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示激勸”的楷模和“端風俗”的典型。

示激勸

在《秦氏家乘》中有24字的家訓,其中有“端風俗,示激勸”的語句。關於“示激勸”一條有如下釋義:“士君子生當今日,為一族樹儀型,如崇祖德諸遺訓,常從弱冠激勸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惡,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這講的主要是秦氏子女要為一族子孫樹立榜樣,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遺規遺訓的道理,教育年輕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惡的壞事。

重慶秦氏族人中最能為“一族樹儀型”者,當數巾幗英雄秦良玉。秦良玉從父親秦葵那繼承了精忠報國的種子,這粒種子隨著她嫁入馬家。在馬家這個風雨飄搖的土司家族裡,在明末亂世的戰火催發下,這一粒種子生根發芽,締結出“一代女侯”的傳奇。

當然,秦良玉並非隻為“一族樹儀型”。四百多年來,她的“粉絲”可謂不計其數。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鑒湖女俠秋瑾一直視秦良玉為“偶像。

以上率下、樹立榜樣,激勵后輩從小向前輩學習,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理念。秦氏家訓在幾百年前就能夠將其總結歸納為簡潔的“示激勸”三個字,並以此激勵教育家族后輩,這既是秦良玉的功績,也是立訓者的高明。

端風俗

在秦氏家訓中,對“端風俗”如此釋義:“端一族之風俗,而一家因之。……此由古迄今,天下國家之風俗,皆自一鄉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諸先也。”

不難看出,秦氏家訓中的“端風俗”在范圍上是對“示激勸”的擴展。“示激勸”以一人為“一族樹儀型”,“端風俗”則是以“一家”端“一族”甚至“天下國家之風俗”。

秦氏家訓中所端的風俗既有修身齊家的“溫良恭儉讓”,也有平天下的家國情懷。秦氏家訓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地教化著秦氏族人、代代相傳。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春節,秦氏族人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掃,由族中老人向后輩子孫宣講族訓家規,並且由一族到一地,影響了當地的社風民風。秦氏家規家訓中的忠勇仁義之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當地人認可和踐行。 

(重慶紀錄片研究會副會長、重慶歷史文化學者 趙興明)

相關新聞


圖解:2016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填報、抽查嚴在哪?

中紀委公布2015年中央第二輪巡視“整改清單”(一覽表)

聚焦:王岐山萬余字反腐報告中你必須知道的內容

【一周反腐】兩名“老虎”落馬|多名省部級干部案件有進展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龔清概被調查

新年"首虎"陳雪楓:長期任職煤炭領域 落馬前一周還談廉潔

中紀委發布會:提問尖銳答問精彩 開誠布公展示自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