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29期:《江西修水黃庭堅: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黃庭堅(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書法家、詩人、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書法精妙,獨樹一格。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開山鼻祖。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詞》等。
黃庭堅在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登進士第,歷任汝州葉縣縣尉、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太和知縣、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職。黃庭堅雖仕途多舛,但他所倡導的“當官莫避事,為吏要清心”“不以民為梯,俯仰無所怍”的從政主張,貫穿於他一生的仕途之中,深受后人景仰和愛戴。
●黃庭堅紀念館
黃庭堅紀念館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縣城南山崖上,緊臨修河,危崖兀立河畔,山巔登高望遠,平地視野開闊,古樹參天,四季蔥翠。館內有門樓、溪山自在樓、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閣、順濟亭、冠雲亭、一翠亭等多處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有石門、藏龍洞、荔枝崖、釣磯、摩崖題“佛”等名跡,陳列有《鬆風閣》、《經伏波神祠》、《贈邱十四》、《墨竹賦》、《茶宴賦》等書法碑刻100多篇,館藏文物427件,標本1萬多件,其中黃庭堅撰文並書寫的《王純中墓志銘》及《宋故徐純中墓志銘》均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傳世黃庭堅書法作品中少見。
黃庭堅紀念館——濂山書院
●雙井《黃氏家規》
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曾主持制訂《黃氏家規》,共二十條,對行孝、為友、從業、求學等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強調對待祖宗,猶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對待父母,猶如天地之大,務宜孝也﹔對待兄弟,猶如連枝之人,須互助也﹔對待鄰裡,猶如唇齒之依,必相敬也。並強調讀書乃誡身之本,顯揚宗祖之要務,后生學子務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曉等等,不僅本族奉為祖訓,也被當地百姓奉為楷模,世稱“黃金家規”。
此外,黃庭堅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總結一些家族興衰的原因告誡子孫“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仇”“無以猜忌為心,無以有無為懷”,要互相謙讓、互相照顧,和睦相處,齊心協力維護好家族的傳承發展。
黃庭堅手書的“戒石銘”
●孝廉楷模黃庭堅
黃金家規
“人有祖宗,猶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極之恩,同於天地。凡我子姓親存者,務宜隨分敬養……”
江西的西北面,有一條河蜿蜒流過,這條河就是修河。而有著“華夏進士第一村”美譽的雙井村,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縣杭口鎮。
雙井村自古民風淳朴,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據史料記載,僅宋代雙井村黃氏家族就出了48位進士,其中4人官至尚書。可讓人好奇的是,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雙井村,如何能走出這麼多進士,造就這麼多人才呢?
黃庭堅第三十世孫 黃國華:
為什麼會出這麼多進士呢?從我們中理公(黃中理)開始,就訂立了二十條嚴肅的家規,所以有一個良好的家風,一直延續至今。
如此說來,雙井黃氏家族之所以興旺發達,人才輩出,一個重要原因是黃氏族人一貫奉行重孝行道、重文講禮的祖訓家規。
《黃氏家規》由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祖父黃中理主持制訂,這為雙井黃氏的興旺發達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黃氏家規》共二十條,對行孝、為友、從業、求學等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強調對待祖宗,猶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對待父母,猶如天地之大,務宜孝也﹔對待兄弟,猶如連枝之人,須互助也﹔對待鄰裡,猶如唇齒之依,必相敬也。並強調讀書乃誡身之本,顯揚宗祖之要務,后生學子務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曉等等,不僅本族奉為祖訓,也被當地百姓奉為楷模,世稱“黃金家規”。
黃氏的家規家風不僅造就了雙井黃氏的繁榮,而且由一村一鄉輻射到一縣一州,乃至更為廣泛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僅宋代修水縣就有進士160位,其中最著名、最具影響的當屬宋代大書法家、著名詩人的黃庭堅。
滌親溺器
黃庭堅從小聰穎,好學上進。5歲時,即能背誦儒家“五經”﹔7歲時,便能寫出“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的詩句﹔14歲時,黃庭堅跟隨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帶游學。在外游學期間,黃庭堅日夜牽挂著遠在家鄉的母親,他在詩詞《初望淮山》中真切地寫道:“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展露出黃庭堅自小就擁有的仁愛與孝心。
背井離鄉四年后,黃庭堅終於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的身邊。也就是從那時起,黃庭堅每天親自傾倒並清洗母親所使用的馬桶。母親看見黃庭堅每天這樣為自己清洗馬桶,難免有些心疼。
【黃母】堅兒,這等事怎能讓你一個堂堂男兒來做,還是為娘自己來吧。
【黃庭堅】娘,堂堂男兒固然應該創大業、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為自己的母親分憂解難,又何以為國效力、為民分憂呢?
黃庭堅“滌親溺器”的孝行感人至深,被載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成為中華兒女的典范而世代傳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畫軸增添了溫潤瑩彩的一卷。
大愛無疆
如果說黃庭堅對母親及家人的愛只是一種小愛,那麼將父母之愛化為對廣大百姓的深沉之愛則可以說是一種大愛。
宋熙寧二年 (公元1069年),黃庭堅遠赴汝州葉縣(今河南省葉縣)任縣尉。當時,河北災情嚴重,加之又發生強烈地震,因此,難民便紛紛涌入葉縣。黃庭堅積極組織救援並親自參與賑濟和安置。目睹災情,他感同身受,由此賦詩感嘆。
黃庭堅紀念館館長 朱一平:
在這麼一個背景下,黃庭堅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流民嘆》。
朔方頻年無好雨,五種不入虛春秋。
邇來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
傾牆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
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
……
從這首《流民嘆》中,我們可以觸摸到黃庭堅那親民為民的仁愛之心,感受他那將普通災民視作自己親人的真情真意。
元豐四年(公元l081年),朝廷推行食鹽統一派銷。當他得知差官裡正倚仗權勢,不僅強行派鹽,而且敲詐勒索,欺壓百姓時,他當即限令三天之內把勒索山民的錢糧和牛豬如數歸還百姓。
黃庭堅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始終保持了一個士大夫清正廉潔和“不以民為梯,俯仰無所怍”的品行操守。他在太和縣上任不久,就親筆書寫了孟昶《戒石銘》中的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十六字箴言,並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表達和傳揚匡扶社稷、廉潔從政和敬民愛民的心志。宋紹興二年六月,宋高宗曾頒旨將黃庭堅手書的《戒石銘》頒發到全國各州縣,刻成石碑,警誡各官吏心懷百姓,為民分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