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湖北“公安三袁”:高中進士 穿草鞋回家報喜

2015年11月10日10: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今日,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推出第19期《湖北公安三袁:敦厚家風哺育文學三子星》。

“公安三袁”又稱“三袁”,是指明代晚期出生於荊州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的三位袁姓兄弟,三兄弟是明朝萬歷年間“公安派”(亦稱“性靈派”)文學代表人物,史稱“公安三袁”。三袁倡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力挽復古頹靡之習氣,開一代文學之新風,為嗣后三四百年間綿延不斷的文學革新思潮揭開了宏大序幕。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帶您一起領略“公安三袁”的風採。

三袁畫像

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又稱“三袁”,是指明代晚期出生於荊州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的三位袁姓兄弟,他們分別是: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號石浦,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春坊右庶子等職,著有《白蘇齋類集》﹔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知縣、順天府教授、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郎中等職,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年):字小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任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職,著有《珂雪齋集》。

三兄弟是明朝萬歷年間“公安派”(亦稱“性靈派”)文學代表人物,史稱“公安三袁”。三袁倡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力挽復古頹靡之習氣,開一代文學之新風,為嗣后三四百年間綿延不斷的文學革新思潮揭開了宏大序幕。

《袁氏家教十則》之教孝慈

袁氏家訓

袁氏家訓分兩部分:《袁氏家戒十條》、《袁氏家教十則》。《家戒》和《家教》各10條,分別從道德自律和立身行事兩方面對族人進行警戒和教育。

袁氏先祖遷入湖北公安后,墾荒種地,勤勞節儉,開創家業,后制訂出了本族家規家訓,傳家二十二代、五百多年。其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強調控制個人私欲,遵從社會禮制,注重內在品格的養成與人生事業的發展,始終把人生的道義與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放在首位。袁氏家訓擅長教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言導人,蘊藉著科學的育人思想。袁氏家訓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當地掀起了讀書求知的熱潮,使公安大地秉承革新精神與進取意識,民風淳厚,思想開化。

“教孝慈”、“篤友恭”

強調在家庭中孝敬慈愛,對朋友篤實恭敬。“在家為孝子,出門為忠臣”。一個人在家中的道德養成就是在社會中立身行事的基礎。“三袁”的成長以及日后的成才、成就,與這種嚴明的家教家訓是分不開的。

上慈下孝,惠養了“三袁”的心性品格,而朋友之間恭謹篤誠,也拓寬了“三袁”兄弟的人生道路。與“三袁”相往來者,莫不如沐春風,如飲甘醴。

“設義學”、“尚勤儉”

袁氏家族對文化教育有著很高的認識,積極倡導文化與求知,並明確把資助求學寫入家教細則,顯示了袁氏一族的開明智慧和遠見卓識。

荊州市社科聯副主席、《人文荊州》主編 謝葵:

崇尚讀書,崇尚求知,這一家訓在袁氏家族中產生了深遠影響,不但掀起了一股讀書之風,而且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三袁”標舉“性靈”的旗幟,在晚明文壇樹起了一座豐碑。他們的聲名遠播,甚至傳到了海外。

倡導勤儉持家是袁氏家族一貫的理念。

《家教》中寫道:“勤者,所以專其志也,志專則業精,業精則人無曠職,此成家之本也﹔儉者,所以節其用也,用節則積厚,積厚則飢饉無慮,此起家之源也。”

“三袁”后裔 公安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袁丹銳:

我們家族一直秉承這樣的家訓,房屋不必過華,衣冠不必過美,飲食不必過豐,朋友往來不必過費,生日滿旬不必延賓,冠婚喪祭不必越禮,貧窮時不忘本分,富貴時不忘珍惜。祖上既尚勤儉,又樂善好施,嘉靖年間,公安大鬧飢荒,先祖袁大化先生,拿出兩千石稻谷和兩千兩銀子救助災民,事后當眾銷毀所有借據。“公安三袁”及袁氏家族,就是以以人為本的美好家訓傳承於世的。

“正心術”、“立人品”

袁氏家族強調人的精神修養與道德自律,要求心術端正,人品中直,“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道義被看作是他們人生的准繩。

“三袁”兄弟高中進士后,母親讓他們腳穿草鞋回娘家報喜,旁人不解。三兄弟已經是人上之人,怎麼要穿著草鞋?其母說,就怕他們做了官,忘了本。特意讓其腳穿草鞋,就是要接地氣,長記性。做人要堂堂正正,為官要清正廉明。

公安三袁研究院副院長 張遵明:

袁宏道曾任吳縣縣令,以前,縣衙的猾吏們辦事故意拖沓,老百姓叫苦不迭。而袁宏道處理公事快速公允,辦事之人很快就能得到答復,一餐飯的功夫就能解決問題。老百姓十分感激,稱他為“升米公事”的好官。

“三袁”老大袁宗道,在朝廷翰林院為官,清正廉潔,從不受取他人一錢,死后身邊隻有三十兩銀子,連后事都是靠親友借錢當物操辦的。

“急國課”、“遵禮制”

立身處世要常想到國家。《家教》對族人從社會責任、義務、法度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當大事奄臨,務宜恪遵禮制,寧戚寧儉,慎勿蹈習流俗,有壞名教”。教導族人依法度行事,寧可自身辛苦一點,儉朴一點,也不追隨流俗,做有損社會風氣的事,如此則社會有序,國泰民昌。

“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隻有先治理好個體的家庭,然后才能使整個天下安定昌泰,這就是家規家風在整個社會進程中的意義。

“三袁”后裔 公安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袁丹銳:

作為“三袁”后裔,我們一直傳承著良好的家風。具體來說,就是做人和做事,聯系我的工作,就是要做人第一,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做事就是要為國家多育棟梁,多出人才,多出佳績。

長江大學教授、楚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北省區域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孟修祥:

可以說《袁氏家教》,與傳統的文化精神,與當代的時代要求,是緊密契合在一塊的。我們當代人所要做的就是,怎麼把這些精神進行闡釋,然后發揚光大。這對后來一代一代的精神傳承,可以發揮巨大的精神能量。

今天,“三袁”雖已離我們遠去,但其文章的高標風范與美好的品德還一直影響著我們。其優良家風傳習至今,從袁氏一族走進千家萬戶,熏陶著人們的品格,感染著人們的心靈。作為現代人,我們也仍需要從這些歷史的傳承中汲取中華悠久古老的智慧,夯實我們的心靈,在新的歷史進程中激發蓬勃的力量,去創造更為美好的新生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姚茜、李源)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