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
一邊三箭齊發
一邊拍蠅滅蚊
沒有天朗氣清的從政環境,工作難以有成效﹔沒有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再好的政治生態也難以持久。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臘月的一天,新任江蘇巡撫湯斌通知吳江縣令郭琇,馬上到省城談話。
自打來蘇州就任,湯斌被上訪群眾弄得寢食難安,訪民反映郭縣令及其手下向農民亂攤派、向商家亂伸手。吳江一地的稅賦抵得上中西部百十個縣,群眾生活本來不錯,現在他這樣瞎搞,是要逼老百姓造反嗎?
在以前的工作中,郭琇算不上稱職,交談后,他決定重新做個好官。回到單位,郭琇把地方士紳請來開會,發表了他從政以來最簡短的講話:“各位父老鄉親,吳江老縣衙沒有了,新縣衙起來了﹔以前的郭琇死了,新的郭琇活了!從今天起,我和我的手下再敢吃拿卡要,你們就去巡撫衙門上訪!湯大人是有名的大清官,一定會為大家做主的。散會。”
郭琇卸掉了包袱,向著廉潔有為的目標大步前進。
一方面,他瞄准滋生貪腐的關鍵問題,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三箭齊發,同時嚴辦仍不收手的“蒼蠅蚊子”,很快剎住了侵害群眾利益的歪風,全縣一片叫好。
另一方面是盡心竭力保土安民。第二年秋雨連綿八十天,民房倒塌,庄稼絕收。郭琇以船為家,查看險情,指揮轉移百姓,避免了更大損失。稍后,他提出停征一年田賦的建議,附了手繪的災情圖上報。朝廷直觀地感受到災情之嚴重,老百姓有了一點喘息機會。
郭琇果然不負厚望,對腐敗勢力嫉惡如仇,頻頻亮劍。特別是冒死連奏三本,參掉了明珠、余國柱、高士奇等十多個無法無天的朝中重臣、皇帝寵臣,盤踞中央的“大老虎”幾乎被一網打盡,人稱“鐵面御史”。
當他年老,在潮濕的南方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三次提出辭職的時候,康熙帝三次慰留:我知道你干不動了,請給我點時間,等我找到能替你的人吧!
巧官
歪念“官場經”多磕頭少說話
貪官人人喊打,巧官無影無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明槍,明槍易躲﹔上有政策、下有“順策”是暗箭,暗箭難防。順策造成的危害當時很難看出來,潛伏期又長,到了發作的時候,救都來不及。
關於曹振鏞的“成功之道”,有個年輕干部曾請教過他本人,當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多磕頭,少說話。”
要是相信這句鬼話,那就太天真了。在封建官場上,誰敢不磕頭、誰敢亂說話?可混到曹振鏞這“境界”的,古來幾人!
道光初期,一些有志大臣受到新政鼓舞,苦心研究國家大事,熱情提出改革建議,一時間各種請示報告紛至沓來。道光每天批閱到深夜,樂此不疲,但時間一長,身體有點吃不消了,心裡左右為難,卻又不好說出口:如長期這樣一字一句地看,哪裡應付得了﹔要是不認真看,又怕漏掉真知灼見,耽誤工作。
等到道光終於累病了,曹振鏞跟皇帝談心:“大家現在都在努力工作,文件多了,好點子也多了,這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好兆頭。怕就怕有的人打報告不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愉悅皇上,最好留點心。”
道光深有感觸,喟然長嘆:“那有什麼辦法呢,皇帝是個苦差事啊。要是報上來的都是為國利民的好文件就好了!”
曹相微微一笑說:“我倒有個想法,不知行不行?您每天隨機從報批件裡抽閱幾份,找出錯字、別字、漏字、重字等等,用朱筆點出,該批評就批評。您連書寫錯誤都能發現,下邊研究工作自會更加認真,報告質量就上來了,注水文件就少了。”
此法果然靈驗,道光不但省力省心,還給大家留下了勤於政、敏於事的深刻印象。而大臣們從此“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語多吉祥,凶災不敢入告”,至於發表對國事的見解和主張就更謹慎了,輕易哪敢下筆。這張牌順水推舟,使得所有人都噤若寒蟬,而曹振鏞從此則一言九鼎,權勢沖天。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