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認為,如果不能對腐敗進行有效的震懾和控制,查辦的案件還不如新增的案件多,腐敗的存量越來越大,則反腐難以決戰決勝。許多專家認為,現在強力高壓反腐下,不少官員只是暫時收斂收手,一旦高壓鬆下來,很可能立馬反彈,而一旦反彈,后果將不堪設想。
“2015年,希望反腐敗更給力!”中國青年報2014年8月組織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49969名受訪者中,95.2%的人希望繼續加強反腐力度。有網友表示,隻有“露頭就打”,才能讓腐敗分子失去生存的空間,無處可藏,隻有腐敗分子“不好過”了,黨和人民才能真正“好過”。
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強調,保持堅強政治定力,有靜氣、不刮風,不搞運動、不是一陣子,對腐敗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這表明了中央的堅定決心,也正是黨心民心所向。
國企將成為懲治腐敗重要“戰場”
中央紀委五次全會指出,重點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重要崗位領導干部中插手工程建設、土地出讓,侵吞國有資產等案件。通過十八大以來查處的案件可以發現,國有企業在這些方面的腐敗問題易發多發,屬於“重災區”。2014年前兩輪中央巡視反饋中,8個地區和單位被指出存在國企領域腐敗問題。
同樣在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倡廉要著重抓好四方面制度建設,其中前3條面向全黨,而第4條直接針對國企:“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對國企領導班子的監督,搞好對國企的巡視,加大審計監督力度。”
對此,《環球時報》刊文指出,中央紀委五次全會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將成為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重要“戰場”。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財政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021187.8億元,同比增長12.1%。
驕人成績的背后,國企高管的“能人腐敗”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一些高管利用領導干部和企業老總的雙重身份,把國企當成個人的“提款機”、“資源庫”,就像中央巡視組組長趙文波所說的,在“經濟上得利、政治上得勢”。從中石油腐敗窩案到華潤集團原董事長宋林落馬,“有錢、任性”的國企高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接受調查的名單中。
有媒體統計,2014年以來,中央紀委共通報了74名國企領導干部被調查,平均每月6名,2013年平均每月1名,2014年國企領域的“打虎”力度是2013年的近6倍。從被查處的國企領導所在領域劃分情況來看,能源資源領域的國企領導干部最多,共有25人。有些國企高管涉案金額巨大,如廣州國營白雲農工商聯合公司原總經理張新華,貪腐達3.4億元,一審被判處死刑。
國企腐敗案件帶來的破壞力也令人觸目驚心。廣東省航興貿易公司原總經理陳東,以國有企業品牌、信譽無條件為民企融資提供擔保,造成企業貿易損失風險達1.95億元。2013年度審計報告顯示,抽查的11戶國有企業中,因重大事項決策不規范,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或潛在損失134.68億元。另外,國企腐敗不僅破壞價格、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市場秩序,更損害社會公平。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從當前查處的國企腐敗案看,國企負責人常常牽涉其中,政企不分、權大責小、利益輸送便捷,造成這類腐敗痼疾久治不愈。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加大國企懲治腐敗力度,既是現實需要,更是為了通過反腐來打破國企原有的利益格局與權力結構,推動國企改革。”也有港媒分析認為,高壓懲腐“將為深化改革清掃障礙,突破利益藩籬,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對此,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表示,“國企反腐,必須提高標准、加快節奏、透顯高壓”。
2014年,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紀檢監察機構接受信訪舉報24048件(次),同比增加50.1%﹔函詢2119人次,誡勉談話9218人次﹔給予黨紀政紀處分3670人,同比增加116%﹔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154人。
有評論指出,雖然國企反腐“捷報頻傳”,但目前查處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國企仍存在很多待發現的問題,不排除會“拔出蘿卜帶出泥”。
巡視是發現腐敗案件問題和線索的有力武器。去年中央第三輪巡視的8家央企中,至少已有5家12人因涉嫌違紀違法或職務犯罪接受調查。中央紀委五次全會把對國企的專項巡視列為巡視工作的一項重點,要求今年實現對53家中管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巡視全覆蓋。巡視劍指國企,預示著將有更多的國企“蛀虫”被揪出。前兩年查處的國企腐敗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運輸等少數領域,今年乘著專項巡視的“東風”,應從案件數量、反腐領域上進行拓展,國企反腐將掀起高潮。
![]() | ![]() |
相關專題 |
· 大數據解析2015反腐敗形勢與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