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烈火煉丹心——追記甘肅省優秀紀檢監察干部馬維華

2014年04月10日15:2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烈火煉丹心

他拿真心換民心

1月31日,大年初一。馬維華的葬禮在尹集鎮磨川大寺舉行,十裡八鄉近三千群眾參加。有鄉親住得遠,走了三個小時山路,來送他最后一程。

人們的低泣和淚水,見証了馬維華工作20年來對群眾的深情厚誼。從縣農機局的農機員,到井溝鄉司法所所長,再到尹集鎮紀委書記,馬維華始終不改對百姓的一顆真心。

“難受得很。”祁滿蘇捏著衣角,半天說不出話來。他是井溝鄉西南庄村民,曾入獄5年,其間父母去世、妻子改嫁。“刑滿釋放那天,是馬所長等在監獄門口,接我回家。”

馬維華協調村社干部修繕了祁滿蘇的房屋,落實他的承包地,自掏腰包買來米面,解他燃眉之急。第二年開春,又介紹祁滿蘇到本鄉的一個工程隊打工,解他后顧之憂。那一刻,祁滿蘇流淚了:“我再不重新做人,怎麼對得起你啊!”

大灘澗村曾是尹集鎮最貧困的村之一。馬維華主動請纓包下來,立起路燈,通了自來水,整治村容村貌,還幫群眾辦起了脫貧致富的養殖場。

馬維華犧牲的消息傳來,村民趙尕明不敢相信:“臘月二十九他還來村裡了呢,怎麼說沒就沒了呢?”趙尕明有幾間臨街的鋪面,如果不是馬維華替他爭取改造資金,可能至今還是搖搖欲墜的危房。

曾當過5年司法所長的馬維華調處矛盾是把好手。

2012年12月,馬九川村群眾與在此施工的高速公路工程隊因為淘沙修路的補償問題發生矛盾。當時,七八十名村民堵住挖掘機和卡車不讓施工,事態還有可能升級。馬維華自告奮勇隨鎮司法所長前去調處。

見現場群眾情緒激動,馬維華爬上土堆大聲勸告:“我是新來的紀委書記馬維華,大家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請相信,我們一定會解決好這件事。”在他不厭其煩地勸說下,人群漸漸散去。

接下來的日子裡,馬維華帶著工作人員走訪了涉及的50多戶村民,聽群眾發牢騷提訴求,又到工程隊裡調查協商。一個多月后,村民與工程隊達成了新的協議。

拿真心換民心,這就是馬維華數十年如一日所堅持的工作法則。

“作為父親,我當然不想他去救火。可作為群眾,我覺得他應該去。”馬哈克講得很慢,下巴上的白胡子一顫一顫。從兒子犧牲那天起,這位老人緊鎖的眉頭就再也沒有舒展過。“他常說,黨員干部就要把該負的責任擔起來。”

馬維華做到了。他是群眾的“百事通”,工作的“急先鋒”,人民的好黨員、好干部。甘肅省紀委、省委組織部日前作出決定,追授馬維華“全省優秀紀檢監察干部”稱號。

可他,卻再也無法當一位好丈夫、好父親。

“這兩天鎮上忙,我要加班住幾天。”妻子馬玉梅萬萬沒想到,丈夫此去竟是永訣。

“我想跟爸爸說聲‘對不起’。”12歲的女兒泣不成聲。因為爸爸要教同事學電腦不能回家吃飯,她鬧了脾氣。那是她和爸爸的最后一面。

馬維華走了。在他倒下的那面山坡上,大火肆虐的痕跡依然可見。而在這片焦黑的土地中,綠的草芽正在萌發。

鏈接@記者手記:

愛,靜水流深

記者 楊詩琪

馬維華的母親始終沒說一句話,就那麼輕輕倚著門,靜靜地看著。

採訪結束時,記者輕聲對她說:“您的兒子是個好人。”剎那間,淚水噴涌而出,順著她布滿風霜的臉頰蜿蜒而下,沾濕白發。

深至刻骨的痛。深至無言的愛。

如同馬維華對這一方百姓,心疼著他們的“不容易”,不說,隻做。

人們叫他“百事通”,農林、法律、政策理論,沒有他不懂的。群眾需要什麼他就學什麼,學得更多,服務得更好。

同事說他是“鐵包公”,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事關群眾利益,再小也是大案。就算用最“笨”的辦法,也一定要替群眾討回公道。

領導眼裡他是“急先鋒”,總比別人干得多、干在前。遇上急難險重的任務,更是義無反顧地沖在第一線。

可在馬維華看來,自己不過是“把該負的責任擔起來”。而這一擔,就再也沒有放下……

馬維華走得匆匆。對父母,他來不及盡孝﹔對妻女,他來不及彌補﹔對這方他深愛的土地和人民,他來不及告別。

三千鄉親匆匆來了。他們翻過山嶺來,跨過溝壑來,來送這位在他們心裡“好得很”的馬書記,最后一程。

短短四十載,馬維華沒留下什麼驚天動地的誓言,隻留下他朴實的笑,染著黃土高原的塵﹔留下他堅韌的情,扯著白楊、黑刺的根﹔留下他深沉的愛,翻卷著哺育他的大夏河的浪,流淌無聲。(楊詩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