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一位紀檢干部的跌宕人生

“得罪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半輩子的代價”

2013年02月28日10: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信訪到紀檢

  張昕昕,生於1952年,曾經在遼寧省開源市當過知青,后來參軍,在鐵道兵部隊當了4年兵,復員到北京市工作。1979年,他考上了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委信訪辦公室做了8年的信訪工作。“處理了幾千封群眾來信,承辦過幾百件市委、市政府領導交辦的批件”,回憶8年信訪工作,他感悟信訪工作是“了解百姓疾苦”的渠道,因此也對無數上訪者的遭遇寄予過深深同情。

  后來,北京市委組織部抽調一批干部到各高校擔任聯絡員,張昕昕被選中了。他記得,離開信訪辦的時候,同事們依依不舍,“小張,別走了,留下來吧。”一位領導誠懇地挽留。確實,由於經常自告奮勇加班,他給領導、同事們留下了良好印象。友好、團結的工作氛圍,也讓他有所留戀。但在張昕昕的心裡,信訪整天就是“打官司告狀”,對於已經干了8年的他來說,渴望一個新的起點和工作環境。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1990年底,張昕昕調入北京聯大文理學院從事專職紀檢工作。兩年后,他擔任了監察審計組副組長,副處級紀檢監察員,並在1994年至2003年,擔任北京聯大紀委委員。

  從事紀檢工作之初,他漸漸發現,這個工作的特點就是“得罪人”。“社會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得罪的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圈子人,甚至是背后的領導。”張昕昕面色凝重。

  查辦某校辦公司,証據扎實,相關責任人受到紀律處分,但一年之后,一位領導下令讓張昕昕重寫調查報告,硬將責任人的問題“拿掉”。

  像公款私存、截留私分、干部搞傳銷等線索,張昕昕幾乎過問一起,就得罪一批人。

  多年后的一天晚上,他早已調離紀檢崗位,只是一名宿舍管理員,一位曾經遭查辦的干部跑到他面前大罵:“你小子真他媽不是東西,當年整我。”

  “誰整你?你想找茬報復嗎?”張昕昕十分憤怒。

  對方不依不饒,用手“刮”到了張昕昕的后腦勺,扒開他頭上不多的頭發,故意讓禿頂“露”出來,以此羞辱他。

  在紀檢崗位上工作的日子裡,有人公開威脅,有人暗中刁難,張昕昕隻能默默承受。

  1995年3月16日,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發出《關於表彰辦案有功集體和個人的決定》,稱在反腐敗斗爭中“涌現出一批敢於和善於辦案,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並要求“以他們為榜樣,積極投身到反腐敗斗爭中去”。

  張昕昕就在表彰之列。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頒發的“榮譽証書”稱:張昕昕在辦案中作出顯著成績,榮立三等功。“這種榮譽,一般人不願意要,得罪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半輩子的代價。”張昕昕說。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