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冒出“公務員拋售房產”等消息。記者採訪了解到,此類傳聞疑似炒作。相關部門也予以否認。不過,在房價上升壓力加大、“房多多”接連出現、官員財產公開呼聲強烈等多重背景下,“公務員房”的流行,無疑是觸動了多條敏感神經。
疑似炒作的“公務員房”
“公務員出現拋房潮”“大量政府優質房源入市”……近期,不少地區的樓市似乎出現了一類住房新品種:公務員房。甚至有人還公布了部分地區已累計“拋售”的公務員房套數。
是真是假?“很難從二手房交易環節掌握房主的身份、職業等私密信息,‘公務員房’應該是一種傳聞和炒作。”上海多家二手房中介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房產中介負責人說:“賣家有房挂牌,隻要打個電話,我們就會派人上門驗視﹔對其中有可能在近期成交的住房,我們會進一步到住房交易中心查詢屋主姓名、房屋有無貸款抵押等信息。隨后,在交付定金、簽約購房這兩個環節,我們會要求提供並復印屋主的身份証。在這些程序中,屋主職業、身份等信息我們無從、也沒有必要去了解。而且,在一些二手房交易中,屋主根本不用出面,而是委托他人辦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考慮到公職人員身份特殊、房產信息敏感,其賣房行為會有不同特點:一是往往不直接出面,委托他人出面處理﹔二是一人可能同時挂多套房源,或集中在同一家中介,或分散於多家中介﹔三是成交時會要求全額現金付款,以免通過銀行走賬留下痕跡。記者在上海從多家二手房中介獲悉,近期沒有出現上述交易情況增多的情形。
上海市糾風辦官方微博稱,近期網上反映中央紀委通報上海公務員拋售房產的信息,上海紀委沒有接到過中央紀委的通報。經向中央紀委了解,他們沒有發布過這一通報,“上海官員已拋售豪華住宅4755套”信息不實。
空穴來風背后的樓市異動
“這其實是吸引顧客、推介房源的一種手法。”多名房產中介業務員向記者談起“公務員房”炒作時,如是回答。
有業務員告訴記者,“公務員房低價拋售”“房主著急套現”等說法,是很能打動二手房買家的。“公務員房”和“筍盤”(指屋主不惜大幅降價、著急出售的房源)等說法一樣,都是對挂牌房源的一種包裝。
“公務員房”炒作背后,樓市正經歷微妙異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城市數量增多、漲幅擴大。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止跌反彈明顯,嚴重影響市場預期。
“由於嚴格的限購限貸政策仍將延續,今年房地產不會有很大波動﹔但各地房價上漲壓力都在加大,短期內仍存在小幅上漲可能。”房地產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姚玲珍說。
從貨幣政策看,業內人士預計今年貨幣政策的實際執行可能會穩中偏鬆。從供應看,不少地方房源庫存尚處高位,但住房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等有所下降﹔從需求看,觀望已久的剛性需求和部分改善性需求入市願望強烈。種種因素之下,房地產市場面臨不小的反彈壓力。
“在這種預期之下,公務員拋售房產之類的傳聞會促使一部分購房者加快出手。”上海中原地產一業務員告訴記者。
住房腐敗受關注 信息聯網需制度設計
“‘公務員房’之所以引發關注,還因為它還觸及了公眾十分關心的官員財產和‘住房腐敗’問題。”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盧漢龍說。而從近期各地不斷曝光的擁有十幾套乃至幾十套的“房叔”“房嬸”“房妹”等情形看,公眾擔憂實為現實。
公職人員中有多少“房多多”?市場交易端無從掌握,個人住房信息聯網這一技術端是否可行?
住建部曾於去年介紹,將於去年6月底前實現40個重點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住建部的聯網。此外,“各省區市及其他城市也在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爭取2013年實現全市、全省聯網”。
目前,住房信息聯網的范圍有多大、聯網聯到什麼程度,公眾尚不知。
有地方房管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相對來說,住房交易規模、房價變動等市場客體信息的聯網推進較快,已能逐步實現跨地區實時查詢﹔但涉及購房者個人姓名、職業、身份、地址等具體主體信息的聯網工作,因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等重要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各地“建網”工作也進度不一。
根據有關規定,國安、公安、檢察、審判、紀檢監察等部門可以在法律法規授權范圍內查詢相應的房屋權利信息。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個人住房信息。
將於2月1日實施的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准,將個人信息分為個人一般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其中,對個人敏感信息,需要建立在“明示同意”的基礎上,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須首先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的授權。
專家指出,一旦要推進個人住房信息深度聯網,就需要事先進行完備的制度設計,制定明確的法律依據﹔但官員的財產公開,應該進一步加快進行探索。(新華網上海1月27日電 記者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