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檢察日報:“不送禮沒法活”折射了什麼

王守泉
2013年01月10日08:52   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月8日,中國江蘇網的報道說,在前鐵道部運輸局車輛部副主任劉瑞揚的辦公室裡,總共搜出了近4000萬元財物和八個房產証,一場牽涉面極廣的調查由此展開。一批在中國鐵路的“跨越式發展”中建立了“豐功偉績”的發明者、企業家一個個被拉下馬。一位供應商這樣描述這場危機:“有時聚會,會討論一下誰進去了,更多時候是什麼也不提不說,因為誰都有進去的可能。”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毀滅性局面?因為送禮。

  “我們送禮,不代表自己想得到多大好處,是不想讓他為難我們。”張運剛是供貨企業哈科所的負責人,是“哈科所公認的能做事的人,所裡的人對張運剛頗為理解。‘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企業的生存,不送禮就沒辦法活。”

  “不送禮沒法活”,我相信這是中國社會丑惡一面的真實寫照。“誰都有進去的可能”,這一偶然性的描述,不經意間揭示了送禮的普遍性。想想劉瑞揚暴露的戲劇性吧:2012年7月,因為一部耗資1850萬元卻沒有公開招標的高鐵宣傳片,鐵道部宣傳處前處長陳宜涵被查。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最終成了主角的卻是她的丈夫劉瑞揚。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古往今來,人來禮往都被視作人之常情。孔子也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只是需要明確的是,送禮隻能是私人情誼,在送禮有礙公家利益時,必須叫停。可惜,我們過去缺少這方面的禁止性規定。對於哪些是人來禮往、哪些屬於行賄受賄,沒有一個明確界限並被大家熟知,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觸發了犯罪的高壓線。或許,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對送禮作出明確的價值規定,以杜絕溫水煮青蛙式的犯罪。中國有很多官員,在倒下后把責任歸為人來禮往,或許有搪塞的成分,但有的還真有可能是犯暈。

  現代化是對傳統社會進行現代改造的過程。對我們社會的送禮文化,必須進行現代法治的改造。試想,在一個單位裡,大家都接受了某人的某筆禮金、土特產,你想特立獨行堅辭不受嗎?這不合乎中國人的從眾、隨大流習慣,如你堅持己見,很可能發現你被視作怪獸、另類。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形成了魯迅所說的“大醬缸”:不被同化,就被視作書呆子、傻博士。這很契合所謂的“泡菜理論”:投進泡菜缸裡的是白菜蘿卜,出來的全是酸菜。

  劉瑞揚科班出身,精通專業。他能夠得到賞識提拔,是他專業過硬,在鐵路專業化、技術化、規范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早年和他打過交道的供應商提起劉瑞揚頗為唏噓,當年的劉瑞揚意氣風發,能干,做事認真,在業務上很有想法。”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身居要職之后,成為了社會惡習的圍殲對象。面對八方來敵,劉瑞揚繳械了。

  社會改造的最好路徑,當然是法制化,制度化。但劉瑞揚的落馬說明,即便是有了資質認証、招標、程序制約和完善的法律,依然不能阻止犯罪的發生。如果有人蓄意犯罪,刻意規避法律制度,“部裡一個電話”就搞掂一切,什麼制度都是白給。所以,怎樣使人們不僅不敢腐敗、不能腐敗,還不想腐敗,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責編:李源(實習)、姚奕)

更多關於 反腐倡廉頻道 的新聞
· 中央紀委監察部:實名舉報優先辦
· 中央紀委監察部召開2012年查辦案件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
· 沈陽“兩會”少些“脫靴摘帽” 多點“直接撈干”
· 北京西城區政府晒“權力清單”
· 中央紀委解密查辦案件線索來源
· 房產信息能否成為官員財產公開突破口
· 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 崔少鵬通報2012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查辦案件工作情況
· 黃曉薇通報2012年執法監察、糾風工作中查辦違紀違法案件情況
· 武漢市檢察院嚴查貪污賄賂犯罪 查辦7名廳局級干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