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如果讓中國網民貢獻一個熱詞,無疑,“網絡反腐”難逃法眼。
從年初的廣西來賓“床照門”,到陝西“微笑局長”楊達才;從重慶雷政富的不雅視頻,到太原公安局長之子打交警……這一系列事件,皆由網絡率先起底,圍觀網民集體發力,一步一步將反腐線索升格為公共事件,最終用鼠標點開紀檢部門反腐調查的按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反腐已經成為一種群眾監督權力的新形式。如果說,發生在2008年的南京“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以“剝洋蔥”式的遞進速度還略顯遲滯,那麼,2012年發生的雷政富63小時被免事件,則凸顯了強力反腐的中國速度。在經歷了“房叔”、“表叔”、“雷人”等一系列事件的洗禮后,民間網絡反腐作為一種信息時代的新型反腐敗模式,已經逐漸擺脫先前的青澀階段走向成熟。
互聯網在反腐敗中的獨特作用業已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2009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黨的建設辭典》正式收錄了“網絡反腐”這一詞條。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網絡反腐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攜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公眾參與是最有效的反腐渠道,應該給予鼓勵。”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深圳視察,他與互聯網企業員工座談時說:“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今后在互聯網的發展與建設中,從法規建立完善到技術的發展各方面,都希望你們更多地建言獻策。”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2年7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5.38億。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互聯網開辟了一個反腐新戰場。民間網絡反腐愈來愈被普遍關注,相關機構也開始把民間輿情當作一個有力的溝通幫手。中央紀委、監察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單位紛紛建立反腐舉報網站,在網上開辟了舉報通途,一些官員也不時通過網絡與網民互動,收集民情民意,對發現的腐敗線索及時督促有關機關查處,這些官方與網民聯動反腐的舉措,構成了當今網絡反腐的獨特風景線。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浦興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網絡反腐是依靠群眾提供線索,這種效果超越了傳統專業機構的反腐,但關鍵在於不能光靠群眾,也不能光靠機構,兩者需要結合起來。
專家的話點出了網絡反腐的下一步走勢,網絡本身是一柄雙刃劍,反腐,不能完全依賴網絡和網民自發,而應相輔相成,多管齊下,單純以民意壓力促使官方作為,這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反腐命題中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把反腐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主持召開座談會,就反腐問計專家。這些信號讓公眾對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充滿期待。有評論認為,針對當前嚴峻的腐敗形勢,更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將網絡反腐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唯此,社會監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從狂歡到且行且思,從“你說我聽”揭開貪腐一角,到逐漸形成一個各階層廣泛參與的輿論場,2012年,網絡反腐跨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
在這背后,與網絡有關的立法也處於進行時狀態。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這意味著,網絡反腐存在的法治缺憾,或可得到一定程度解決。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界限如何劃分?散布虛假反腐信息和惡意造謠誹謗,該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懲處?如何充分保護舉報人和被舉報人的合法權益?這些問題有解,網絡反腐才能更好地為反腐敗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