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反腐倡廉

《传承——我亲历的中央纪委故事》选摘

一生省吃俭用 中纪委老干部田兆基去世将毕生积蓄捐献家乡

2019年08月22日08: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近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连载了由中国方正出版社会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离退休干部局组织编写的《传承——我亲历的中央纪委故事》一书。本书以口述实录方式记录中央纪委恢复重建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重要工作及其背后的故事,追忆陈云、邓颖超、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纪检人的崇高风范,回顾重要党内法规出台经历,讲述端正党风、查处大要案、受理信访举报等工作中的故事。为全党全社会了解反腐败历程和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和丰富资料,也为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学习参考。>>>详细


田兆基:和老伴商定将10万元存款捐赠家乡

田兆基(中央纪委原二室副主任),男,汉族,1928年10月生,陕西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6月离休。2017年5月去世。

“和老伴商定将10万元存款捐赠家乡……”

这是田兆基同志2017年3月30日在他的遗嘱中交代的。我们是在访谈老同志过程中,偶然听到了田老的一些事情,深受感动,觉得应该继续探寻这位老人的世界,留下点什么,以告慰这位为党为民奉献了全部的老人。我们联系了田老的家属,访谈了曾与田老同事过的王再华同志、与田老熟识的朱义和同志,听他们讲述田老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捡废品补贴家用的离休干部家属

北京初冬的清晨,寒风萧瑟,夜色朦胧里,一位步履蹒跚、满头白发、衣着破旧的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小区的垃圾桶内翻捡,一阵北风吹过,卷起漫天枯叶,扑打在她的身上、脸上。不知道的,都以为她就是个捡破烂的老太太。谁能想到,她是中央纪委离休干部田兆基的夫人?谁又能想到,中央纪委一位离休的局级干部的家庭生活是这样的窘迫?

田老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是老监委的干部,中央纪委恢复重建后又回到机关工作。那时候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田老家可能更困难一些。朱义和回忆说:我去过他家,四口人住一间房子,可以说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用个煤炉生火做饭。他老伴儿是从农村来的,一直没有工作,加上两个孩子,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那会儿工资低,调级对大家都很重要,但调级是有名额限制的,即使是这样,大家都是互相谦让,田老也是谦让,总说让更困难的同志先调。后来条件有所改善,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田老两口子非常俭朴,他老伴儿特别纯朴,特别厚道。每次单位有人上他家去,她端茶倒水后就避开了,不听公事。我们都知道他老伴儿在小区里捡一些纸箱子、矿泉水瓶子这种东西,卖废品贴补生活。田老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难堪的,说老伴儿靠双手劳动,干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不丢人。组织上考虑到他生活上比较困难,按照规定要给他一些生活补助。但是他谢绝了,坚决不要,总说不困难,让把补助给更需要的人。他就是这样,虽然离休了,但仍然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他宁可自己克服困难,也不愿给组织和同志们添一丝麻烦。

“搅团”和帆布提包

朱义和说,田老对物质看得非常淡,他总说自己是农民出身,不能忘本。他生活非常俭朴,一辈子过着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是陕西人,爱吃棒子面打出的糊糊,叫“搅团”,他家常吃这种饭,我是亲眼看到的。再说穿吧,在职的时候,我从没看见他穿过西装,也没见他穿过几件新衣服,总是非常朴素,有时穿那种老式的中山装,就算不错的衣服了。离休后更不讲究了,有一次我见他穿了一件呢子大衣外套,我说你这是哪个年代的衣服,谁还穿这衣服?他说是儿子不要的衣服,给他了。另有一次,他穿了一件米黄色的老式风衣来机关开支部书记会,我就说他,田老啊,你现在离休工资也不少了,对自己别这么苛刻,他说家里负担重,自己节俭惯了,再说这岁数了还讲究什么穿呀。

田老一直用着一个很破旧的帆布手提包,我感觉那个手提包弄不好比我岁数还大。因为我1969年下乡用过这样的包,即使那时候也算是“老古董”了。他那个包的提手上缠着塑料绳,估计是为了能用得时间长一些,所以看一眼就记住了。后来各方面条件慢慢好了,老同志逢五逢十生日的时候,机关老干局都要派人前去看望祝寿,买点鲜花或者是蛋糕。有一次去看望他,我想起他那个破手提包,就用慰问金给他买了一个普通的包。结果他一再问我多少钱,非要给钱,拽着胳膊不拿钱就不让走。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就说田老您这包多少年了,我1969年就使过,这包是无价之宝,您就好好留着吧。他听了只是嘿嘿地笑。

“坐公交车能节省汽油,还能减少空气污染”

朱义和回忆道,田老这个人总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比方说,他是离休干部,有事用个车我们还是可以保障的,但是他从来不向我们要车。有时候来机关参加活动,自己坐公交车就来了。走的时候,考虑到身体状况和安全,我们一般都要安排车辆把一些年纪大的、身体不太好的老同志送回去,一辆车顺路送几个。他是离休干部,按理说送送他是应当的,但每次派车送他,他都坚决不让。每次都说,没事,我退休了,没啥正事,慢慢回家就可以了,你们忙,别管我了。再跟他说,他就说我身体还行,我有公交车票,还免费,公交车好,车大,少坐小车,能给国家节约点儿汽油,还能减少点儿空气污染呢。所以,对田老我是真真切切打心眼里钦佩。

田老离休后,一直担任一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书记。名义上是支部书记,实际上是为大家服务,很麻烦,很多人都不愿意干这个活。但田老非常认真负责,组织开会、学习传达文件,等等,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而且对大家很谦和。

中央纪委历任领导都很尊重老同志、很重视老干部工作,见到来机关开会的老同志,都要过去握握手、嘘寒问暖。每年春节前还要组织老同志茶话会,中央纪委主要领导同志每次都参加。老干局定期还召开一些会议,征求老同志的意见。但在我印象中,田老从来没有提出过个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而特别关心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包括对机关干部的教育问题,他也很关心。每次开会发言都很认真准备,都是讲这些内容。从他的发言里能听得出他很注意学习,对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决策部署很了解。

他没有什么嗜好,在家里,就是写写字,自己买笔买纸练正楷字。到后来有时写一写诗,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写完以后,规规矩矩抄好寄给我。从他身上,我真切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

去世时将毕生积蓄捐献家乡

老同事王再华回忆说,田老2017年去世,有三件事情让人很感动。第一件事情,他当了多年党支部书记,有时候哪个老同志生病了,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要去看望看望,去的时候买一点儿水果或者牛奶。后来老干局觉得这不合适,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本来就是义务给大家服务的,再自掏腰包去看望病人就太说不过去了。所以就从党员活动经费中给每个支部一年一点儿钱,由支部书记保管,如果需要的时候就用这个钱买一点儿慰问品。田老去世前交代儿子,“装在信封里写上条子的这1000块钱是组织的钱,千万要交给党组织”。

第二件事,我们知道后非常震惊。为什么说震惊?他家负担重、生活困难,他一生非常俭朴,大家有目共睹,但他遗嘱里边有一条,就是和老伴儿商定,要把他省吃俭用多年积蓄的10万元钱捐给家乡的学校!我也在思考,他生活这么艰苦,10万元钱对他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积蓄这些钱十分不易。但是想想他一贯的作风,我就理解了。

田老家乡在陕西,对家乡来说,田老肯定也是个“大官”了,家乡人民对他肯定也是充满了期待,盼望他能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些事,发挥发挥作用。他生前没有利用手中权力“关照”过家乡。但这不代表田老对家乡没有感情,他从小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心中怀的是更大的理想。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乡做事,却硬是从自己身上、从牙缝里一点点省出来,在生命的尽头,表达对家乡的心意。

第三件事,他嘱咐家人,在他去世后,把他的遗体捐献给国家供医学研究之用!家属遵照他的意愿,已将他的遗体捐献首都医科大学。少小离家,他为党为国为民默默奉献了毕生,一生克勤克俭,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还要再燃烧一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田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如此,与他接触时人们感觉不到他是“离休干部”“局级干部”,他默默无闻,却像一座大山、一渊深潭,给人一种沉静的巨力,涤荡你的心灵,让人肃然起敬。这可能就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优秀品格、伟大胸怀、崇高境界的力量。

(摘自《传承——我亲历的中央纪委故事》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更多推荐


十九大后落马"老虎"已有11人获刑 这两人有"犯罪未遂"情况

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情况反馈看点多 多名“老虎”被提及

中纪委7月份发布80余名官员违纪信息 涉5名中管干部

金融领域再打落一"虎"!国家开发银行原董事长胡怀邦被查

中央纪委:今年上半年处分省部级干部20人

(责编:扶婧颖、李源)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