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苍蝇”乱飞,基层反腐如何回应百姓期待【2】

2016年04月13日10:19   来源:半月谈

原标题:“苍蝇”乱飞,基层反腐如何回应百姓期待

为基层反腐建言献策

小官大贪问题,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和记者对此都有着怎样的观点和看法。

主持人:小官大贪,除了他们的主观原因外,是不是说明在一些地方,我们的防范和监督措施存在不足和漏洞?

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近年来,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意识不断强化,正风反腐的成效深得党心民心,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但在有些地方,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的力度还不够,有的地方监督制度有,但是落实不到位。

当前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扶持三农的政策力度,惠农项目和资金越来越多,由于这些资源的分配主要靠基层干部落实,某些干部长期负责某个领域、某项业务,形成特定利益关系,如果思想发生腐化变质,很容易发生贪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各类惠农补贴的申领、发放本有着严格的规定,虚报冒领问题存在,说明在申报核实、资金拨付、补贴发放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杨玉华:说到底,还是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从我采访的情况来看,在有些地方农民盖房子、办低保等都要村干部批条子。小官大多身处基层,掌握某种权力。有些权力看上去不起眼,可“含金量”较高。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由于一些优质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往往也容易诱发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等。

主持人:权力最终往往还是要落实到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是的。当前,一些村级的账务管理比较混乱,有时候有些钱连干部都不知道是怎么花的。

杨玉华:实际上,针对村级财务管理有很多制度,一些地方甚至还实行了村账三审制,但实际落实仍然存在问题。比如一些村设立了村民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行使民主监督职能。但近年来的征地拆迁,让部分村民变为市民,安置分散,理财小组有时候也是名存实亡。有些村民代表也不愿撕破脸皮指出村干部存在的问题。毕竟有些事还有求于村干部。另外,现在实行村账镇管,镇里来查账的时候经常也是大概翻翻就走了。

主持人:从调查结果看,在“您认为部分基层干部腐败不收敛的原因有哪些”的选项中,有32%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存在侥幸心理,位列所有选项的第1位。对此,大家怎么看?

江苏省淮安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孙达道:某种程度上讲,侥幸心理是有的。“苍蝇”式腐败在各种“情有可原”的借口和既得利益的笼罩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些基层涉案人员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腐败时间跨度长,连续作案次数多。

杨玉华:侥幸心理还表现在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反腐就是一阵风,过去就好了。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关系硬”不会被查处。

主持人:如何让监督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确实很重要。应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完善的监督渠道。

王安白:我觉得村一级的重大事项,务必要落实民主决策。比如集体土地出让,因为涉及大家的重大利益,就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村干部不能独断专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让监督更加有效更有针对性值得研究。

重庆万州走马社区书记向秀发:要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要鼓励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监督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其实监督也是一种保护,尤其在看病、上学方面,优质资源稀缺,监督的加强也会让找关系走后门的人知难而退。

杨玉华:有的地方由于人情困局、办案力量不足等原因,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村一级是自治组织,乡镇党委很多工作也要依靠村两委带头人。考虑到稳定因素,乡镇一级对村干部违纪多是批评教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导致少数人变本加厉。

从加强监督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强第三方评估,让专家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强监督的专业化。同时在对“小贪”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对于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要完善激励机制,在表扬、提拔、奖励等方面适当加大力度,从人文和制度层面关怀基层干部,形成良性互动。

主持人:是不是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的纪检监察力量?如何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

杨玉华:据我了解,不少地方的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都希望进一步增强力量。一些乡镇纪检干部反映,他们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查办案件工作。在不断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力量的同时,还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将监督责任倒查变成常态。对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

高波:在决策机制、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方面,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规定,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实现靠制度治权,从源头上铲除滋生“四风”和腐败问题的温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但一些行业和系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仍未彻底改变。在一些领域存在交叉管理,致使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而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又不敢放手管理。这就需要理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落实基层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增强纪委监督作用,摆脱人情因素干扰,彻底清除反腐败死角。

主持人:凡事公开就好很多,在公开环节如何做得更好?

乔新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十分必要。今后各项补贴不仅要公开,而且要交叉核对,防止冒领。发放补贴时也要减少中间环节。

惠农补贴的发放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完善“全链条”监管。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惠农补贴申报核实工作,财政部门要把补贴资金拨付与监管的责任担起来;要切实把统计核实、村级公示、审核把关、据实兑付等工作落到实处;各县、镇、村要建立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的责任清单。

纪检监察机关还可以派出专门的巡视组,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在家门口反映意见。可以推行领导干部挂牌、推行民情直通车、民情恳谈会等制度。

杨玉华:对基层“三资”管理、征地拆迁、还建安置、救济救助、低保发放等领域开展经常性专项审计,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将审计结果及时告知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针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在不断加强监督执纪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断增加供给的数量,提高供给的质量。(采访整理:凌军辉 韩振 梁建强 徐海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