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不到的“酒精浓度”,印证干部执行规定的“作风硬度”
条例规定相继颁布,禁酒令频出,监督检查和惩戒问责持续发力,公务接待就要喝酒、喝好酒的观念已没有市场,而干部收获的不仅仅是健康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相继颁布,剑指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奢靡之风,可谓招招“见血”。
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扭住“四风”突出问题不放,持续开展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专项整治。不少地方相继出台“禁酒令”,严禁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一些地方更是亮出“最严禁令”,凡是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
2013年7月,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带领亲属前往镜泊湖风景区旅游,接受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公款宴请,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重后果。
“我们这原来有‘无酒不说话、无酒不办事’的陋习。因为喝酒,曾出过很多问题,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黑龙江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崔永洪说。
2014年7月,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进一步明确公务接待的有关要求,省级领导班子和省直单位在公务接待中一律不允许饮酒。这条规定也被媒体称为“最严禁酒令”。
在“最严禁酒令”的作用下,几块钱一瓶的发酵饮料格瓦斯成了该省一些地方宴请时最流行的饮料,接待就要喝酒、喝好酒的观念已没有市场。
有了刚性的制度约束,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和严厉的惩戒问责机制,才能切实遏制公务接待中与酒有关的各种违规现象。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驰而不息纠“四风”,严肃查处公款吃喝等突出问题。截至2014年12月,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公款大吃大喝案件2007起,处理266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44人。
“人都要个面子,尤其是领导干部。有些人说,一曝光这辈子都白混了。”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官网等渠道,定期公布包括工作日午间饮酒在内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更明确地标示出了‘红线’在哪儿,既是震慑,也是导向。”湖北省委高校纪工委副书记王洪波表示。
江苏省无锡市纪委宣传部徐锦华介绍说,对于违反该市“严禁工作日午间饮酒”等“十个严禁”的行为,除查处、通报外,市纪委将严肃追究当事人所在部门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在五粮液的生产地,有“酒都”之誉的四川省宜宾县,300余家餐饮酒店前台均设置了“廉洁提示牌”,并附举报电话,提醒党员干部“勿铺张浪费、严禁私餐公请”。而公务人员工作日午间饮酒的,以及所有酗酒和酒后驾车的,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我们县医院体检中心近几年全体干部体检统计数据显示,与饮酒有关的酒精肝、脂肪肝等各类疾病比例明显下降,干部群体身体健康水平逐年上升。干部们摆脱了人情往来的束缚,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调研了。”山东省临邑县一名干部告诉记者。
有了禁酒令当挡箭牌,干部收获的不仅仅是健康,而由此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
福建省三明市的年轻干部李晓晖告诉记者,以前因为老得喝酒应酬,迟迟不能“封山育林”。这两年,他终于有机会可以调理身体、开始“宝贝计划”了。这不,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6月自己就要当爸爸了!
在耈酒之乡云南省昌宁县,禁酒令已成为无人敢碰的高压线,而以往因酒风盛行导致的“村组干部歪歪扭扭、轻飘飘,找办事办不了”的现象也难觅踪影。
此外,就连以往那些动辄成千上万元的名酒,价格也下跌了不少,名酒变成了“民酒”,百姓终于有机会享口福了。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公务接待中的“酒规矩”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党员干部来说,“恶醉强酒”的委屈少了,“花天酒地”的风气变了,而“酒囊饭袋”再也不好混日子了。餐桌上嗅不到的“酒精浓度”,恰恰体现了干部执行规定的“作风硬度”。
“禁酒令”遭遇打折变通,遏制不良酒风依然在路上
一些党员干部把禁令当“耳边风”,上演“破瓶装好酒”、“太子换狸猫”的戏码,打擦边球、搞变通术、玩障眼法、寻代替品,清理沉疴痼疾还需多管齐下
近日,贵州省中部某县的一名干部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段子:该地颁布禁酒令之初,省里某部门的一位领导到县里检查工作。县里面招待不敢大张旗鼓上高档白酒,就用矿泉水瓶换装茅台酒,告诉领导是本地土酒。酒后,省领导大夸这土酒好,要求县里面给装几十斤。“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相关负责人最后只好硬着头皮换装了十来斤的“土酒”送给他。
不管这位领导是“很天真”也好,装糊涂也罢,这个例子表明,当前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把禁令当“耳边风”,把制度当“空摆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套路仍依稀可见。
除了“破瓶装好酒”这样的戏码,通过对各地多名纪检监察干部的采访,记者发现在整治不良酒风的过程中,以下几类乱象需要引起注意。
——打擦边球。一些党员干部对公款吃喝产生了严重依赖,总觉得快下班了还没个酒局心里就空荡荡的。因此,他们想方设法找对策,你说工作日午间不能饮酒?那好,我就晚上或者找个节假日再赴酒局。不得用公款相互宴请?没事,巧立名目开发票就能解决问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搞变通术。如有的地方规定公务接待不得消费高档白酒,有的单位在报销时,会将价值较高的酒分拆成多瓶低价酒;有的地方则明确规定任何酒类消费均不得报销,有的单位就将这笔费用从招商引资项目中列支,使违规的开支合法化,或者将其转嫁到下属单位或者企业身上。
——玩障眼法。一些人将消费阵地从酒店、餐馆转移至内部食堂、农家乐,甚至搬到私人家中,以此规避检查。还有的地方,公款吃喝则演变为公款送礼。如2014年中秋节前夕,江苏省灌南县纠“四风”检查组在检查某超市发票清单时发现,当年9月17日,该县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用3868元购买1箱汤沟世藏白酒和5盒铁观音茶叶,从邮政局邮寄给上级主管部门。
——寻替代品。禁酒令之下,不少地方饭桌上“酒杯换茶盏”,少了原来的觥筹交错的嘈杂,多了一份清雅恬淡的优雅。可偏偏就有人又动起了歪脑筋,在茶叶、泡茶的矿泉水和茶具上做文章、玩花样。在攀比、奢侈、浪费等恶风的熏染下,“清茶”不再名副其实。此外,还有一些人,非要讲究个嘴上过瘾,觉得“喝不着了可以吸”,全然不顾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烟的禁令和领导干部应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的要求,照抽不误,并想方设法在消费清单、发票上搞猫腻,增大了发现和查处问题的难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大吃大喝等长期形成的积弊往往具有惯性,让党员干部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成自觉行动,并非一日之功。
清理沉疴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健全制度规范、强化监督检查、突出教育引导的同时,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现代财政预算制度,强化预算对政府部门的硬约束,扎紧公共钱袋子,科学合理安排公款消费和支出。同时,审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职能,将“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使用情况等作为检查重点,形成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和高压态势。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让违规饮酒者置身于社会监督的汪洋大海,让公务活动的奢靡浪费现象无所遁形。
新春将至,聚餐、赴宴的机会又多了起来,在此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推杯换盏之时,酒酣耳热之际,莫忘自己的身份和群众的期盼,切记出台的制度和曾经的教训,过一个清爽、清醒、清白的佳节。
(于露 辽宁省委党校钟宪章对此文亦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