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反腐力度前所未有 建巡视督查组、整合系统内纪检资源实施“大兵团”查案

广东省国资委纪委1—11月立案查处78人 超过前十年总和

2014年12月12日08:03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1—11月立案查处78人 超过前十年总和

12月8日早上9时,在简单的动员大会之后,广东省国资委巡视督查组9人奔赴佛山南海专项巡查“南海湾”项目。国资委组建巡视督查组,在广东是头一次,在全国省级单位里也是首次,而此次巡查亦是首战。

十八大以来,“国资领域”成为了反腐“主战场”之一。广东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吕业升告诉记者,当前,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到了集中爆发期,不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无以震慑腐败犯罪。为此,今年9月开始,一场加强国资国企系统纪委垂直化管理的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改革轰轰烈烈地打响。这些改革让广东再次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市)国资委来广东考察学习改革经验。

一组数据最能说明改革的成效:今年前11月,省国资国企系统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0件,相当于过去10年立案数的总和,立案查处78人,比前十年的总和还多22人。这样的力度前所未有。

企业纪委书记考核省国资委纪委、人事说了算

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卫东对记者说,今后他工作业绩好不好,不再是广业公司党委说了算,而主要是由省国资委纪委和省国资委人事部门说了算。而这样的考核办法,将在全省全部21个省属企业铺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小刚对记者说,加强垂直化管理将有助于解决国企纪委监督时面临的诸多内部问题。长期以来纪检监察部门在国企内部地位处于从属化与边缘化。

谈及从属化,张小刚分析说,以往国企纪检干部的考核由企业自行组织考评,监督者要受制于被监督对象的评测。“考虑到如果得票率低,不但影响升迁还影响自身薪酬,谁还敢监督啊?”他说。

针对这些问题,在省纪委的指导下,在国资委党委的支持下,一份《广东省省属企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工作的意见》于今年9月正式出台,首要解决的就是省属国企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问题。

根据《意见》,省属企业纪委书记履行监督责任的年度考核评价以省国资委纪委会同省国资委人事部门为主,纳入独立考核评价体系;纪委副书记和监察部门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以省国资委纪委会同企业纪委与企业人事部门为主;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以企业纪委会同企业人事部门为主。

而11月底刚起草的《广东省省属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企业纪委书记考核指标只有三个:工作业绩60分,作风素养20分,民主评议20分。其中,“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全部都是纪检工作,而企业纪委所在党委的评价权仅体现在“民主评议”一项,占10分。

张小刚说,《办法》其实是再次强化“垂直”关系和“主业”意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等问题。

整合系统内纪检资源实施“大兵团”查案

12月8日早上8时30分,广东省国资委首次巡视督查工作动员会在省国资委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召开。会上有个插曲:国资委巡查办的同志给张小刚写了一份讲话稿,末尾写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张小刚讲话时笑称:“风萧萧,那是回不来了,可你们是要旗开得胜回来的,这句词绝对不合适。”虽是玩笑,但这反倒增加了悲壮之情。

“我们的巡查与全方位的巡视不同,是点穴式、针灸式的。”省国资委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派驻省国资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主任彭锦河说,省国资委的巡查工作类似于专项巡视,针对性非常明确,可以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在反腐形势严峻复杂的局势下,中央加强了巡视工作,要求做好常规巡视的同时,探索开展专项巡视,拓展监督内容,落实巡视全覆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9月,根据省委、省纪委主要领导的要求,省国资委成立了省国资委党委巡视督查领导小组和巡视督查办公室,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国资委巡查组和巡查办。巡视工作以发现问题、查清问题、甚至解决问题为导向,巡查一体,巡查结合,将省国资委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触角延伸到一线企业。

如果说省属企业纪委书记的考核以省国资委纪委、人事部门考核为主体现了人事管理的垂直化,那么建立巡查机制则体现了办案指挥的垂直化。这一思路是在省纪委的支持下,由省国资委纪委牵头建立省属企业大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系统内21家省属企业纪委的作用,对系统内纪检监察人员实行统一调配,发挥“交叉办案”优势,解决编制人员不够、业务能力不足、同级监督不便带来的瓶颈。

这一改革有其针对性。据统计,省属企业现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约2700家,纪检监察机构565个,纪检监察工作人员1182人,其中专职414人,兼职768人,平均每家企业不到1人。省国资委纪委监察室的核定编制是10个,可是真正到位的只有7个人。“偌大的国资委,如果不把各家企业的纪检监察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调配,怎能办好案。”张小刚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成立巡视督查组,省国资委纪委还整合了该委监察室和21家省属企业的纪检监察力量,搭建了一个以办案为中心的工作平台,建起办案人才库。经过几个月的筹建,人才库里已有60名纪检工作人员。60人随时听候省国资委纪委的统一调配,组成办案组,分赴各企业办案。10月份,省国资委纪委甚至可同时组织8个办案组一起办案。“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彭锦河说。

“现在国企纪检监察系统的力量壮大了起来,21家企业的纪检力量就是21个集团军,我们随时准备调配几大军团大兵力作战。”张小刚对记者说。与此同时,为了让这“21个集团军”成为“钢铁连”,省国资委纪委组织了多次办案培训课,还让他们交叉办案,在办案中得到锻炼。

企业纪委不再“养老”抓办案提升权威性

如何抓案源,拓宽案件线索上下功夫;如何实行交叉办案制,避免人情网;如何做好谈话取证工作……11月底,一年一度的“广东省属企业纪委书记联席会议”今年变成了纪委书记们的办案经验交流会。因为,很多企业纪委终于开始第一次办案了。谈起首次办案经历,很多人有点兴奋。

“这些纪委书记过去的工作都是‘混搭’,现在一抓主业,俨然变成了办案高手。”一位省国资委纪委系统的领导干部在会上悄悄地和记者说,这一转变相当明显。

事实的确如此,长期以来,省属企业纪委书记的兼职过多,所谓“工作混搭”指的就是他们往往还兼任企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不仅分管党务和纪检监察工作,还分管维稳、扶贫、法务、安全和风控等诸多事务,导致主业不突出,监督难到位。

纪委职能泛化其实只是其在企业内部地位边缘化的一种表现。“在企业内部,纪委书记开展监督工作要看企业‘一把手’的脸色、眼色和形色,纪委干部要想保职保位最好就不要监督。”一位省属企业的纪委书记对记者说,而且国企纪委的地位比较边缘,信息不对称,监督也无从着手。张小刚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企业集体决策事项事先不让纪委介入、了解相关情况,却临时在班子成员会上抛出要求表态,造成纪委监督起来进退两难。有的企业对业务经营的一般性项目、投资交班子成员集体决策,而对一些重点性、敏感性事项,却采取个别通气、私下渗透的办法,规避纪委介入干预。

“可以说,大多数人来企业纪委都是来养老的,当时的环境如此,你敢监督吗?你敢和董事长叫板吗?现在因为制度变了,纪委的腰板硬起来了。”一位省属企业的纪委书记在“联席会议”上说。

腰板是怎么硬的?这位纪委书记说,一是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干部地位的变化。根据《意见》,省属企业纪委书记排在企业行政副职之前,纪委副书记排在各部门正职之前;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可参加或列席企业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相关会议,可查阅企业有关文件、资料,调阅企业财务、内审和企业监事会工作情况报告……二是抓办案提升了权威性。

“在省纪委、省国资委纪委的指挥下,全省省属企业纪委都开始抓办案,这是多么大的威力啊,只有抓办案,企业纪委才有权威性,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这位省属企业纪委书记说。

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省国资国企系统累计收到各类信访件460件(含举报电话和电子邮件),同比增加150%,立案已达50件、78人。其中,省国资委纪委立案25件,企业纪委立案25件。“两规”9人,“两指”1人,协助省纪委办案“两规”3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已结案22件。信访举报件初核率为21%,实名举报核查率为100%。

以办案量较大的广业公司为例,截至11月底,该公司纪委共组织初核违纪线索30多个,立案12宗。移送司法机关5人,收缴款项246.6万元,协助企业追收逾期债权及避免或有债务近亿元。(记者 赵杨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总统筹:王垂林 姚燕永 郎国华 陈 志 梅志清 邓红辉 练学华 执 行:周志坤 卢 轶)

数据

今年前11个月,省国资国企系统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0件,相当于过去10年立案数的总和;立案查处78人,比前10年的总和多22人。

根据今年8月官方公布的信息,2013年的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超过了全国28个省(区、市)的经济总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