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72.6%网民期待:公务员队伍应“挤出”寄生虫 留下奉公者

2014年01月27日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公务员队伍应“挤出”寄生虫 留下奉公者

  “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近日,广东、上海等地一些公务员辞职,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也让这一不少青年艳羡的职业,暴露出了“硬币的另一面”。

  过去一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厉行下,有人慨叹:“为官不易”,也有人担心:“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走了,谁来当公务员?”

  而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样2000条18~45周岁网民讨论后发现,逾七成(72.6%)青年网民期待,公务员队伍应该借此“沙里淘金”,“挤出”一部分寄生虫、投机者,留下稳健奉公的群体。

  一些青年误以为“公务员=贪官”

  马文莉(化名)是河北某市的党委宣传部公务员,“从政”13年,刚到正科级。在她眼里,基层公务员队伍,可用3个词来概括:“年轻,低薪,高压”。

  “机关里的典型景象是:几个60后,带着一群70后、80后干活,平时‘朝八晚六’,但基本不可能按点下班,值班、下乡慰问、组织活动会占去你的大部分周末。”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的月工资是1000多元,加上所有福利,不到两千元。”

  这似乎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公务员生活,相去甚远。

  “在现代国家,公务员队伍一般由一批有志于为公共事业服务、视社会荣誉感高于金钱利益,并且有一定管理智慧和水平的人构成。但在中国,一些青年——包括他们的父母,误以为‘公务员=贪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国考”持续数年高烧不退,在竹立家看来,就不那么正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位教授曾提供数字显示,大学生中愿意当公务员的比例,新加坡为2%,美国为3%,而在中国,76.4%愿意考公务员。官方数据称,2014年度,有152万人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考试录用比例达77∶1,而在2003年,此报名人数仅为8.7万,十年间“暴涨”近18倍。

  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想当公务员?

  2012年年底,央视《新闻1+1》节目披露的调查结果,令人深思:排在第一位的是“稳定、有保障”,“福利待遇好”居第二,其后依次是“社会认同感”、“上升空间大”……而“为公众服务”排在最后一位,所占比例只有4.7%。

  “学而优则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竹立家认为,受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现实中“贪官”、“懒官”、“庸官”等案例影响,至少两类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动机,并不单纯:“一类人寄望于升官发财、高高在上,一类人希望从此一劳永逸、‘喝茶看报’。”

  而中央厉行反腐之后,附着在这一职业上的利益、寻租空间被压缩,公务员系统内叫“苦”声日渐高涨。有媒体担忧,公务员队伍会出现“辞职潮”。

  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样的18~45周岁青年网民群体,却对此表现得较为“淡定”。

  其中,超过七成人(72.6%)认为,对公务员辞职不该大惊小怪,而应视作“沙里淘金”。如意见领袖王久辛评论称:“本来就该让‘谋私的’出去,‘挤出’公务员中的腐败者。”网民“华富婧”则分析,也许“这个才是反腐败真正的正面效果”。

  “公务员本来就不应该是‘人人打破头’都想得到的职业。”网民“向向0402”借此反思。“山竹丛”建议:“既不专,又不勤,只是把官道当谋私之道的无能之辈,应该尽早离开公务员队伍。”网民“飘緲孤鸿影”则借用黄埔军校的门前对联,警示欲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腐谋私,莫入此门。”

  什么样的青年适合当公务员

  马文莉也是一个80后,她觉得当基层公务员“苦”,但并不后悔自己十几年前的选择。因为,她就在自己的家乡服务,“而且,这份职业比较契合我的性格和价值观。”

  什么样的青年适合留在公务员岗位上?在马文莉眼里,并非所有“叫苦”的公务员都是动机不纯者,因为“这个职业,本来就只适合一少部分人”。

  “有句话叫‘治大国如烹小鲜’,相比惊险刺激、收入颇丰的商界,政府公务员体系更多是一种‘稳中求进’的工作。”她总结,“做基层公务员不太会有大风大浪,而是潜移默化地维系、传承、改变着这个社会,更需要一颗‘公心’和‘责任心’,认同这种价值观、并能在‘螺丝钉’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年轻人,比较适合。”

  曾有职业规划师分析,三类人不适合当公务员:一是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者,二是不善于人际交往者,三是自身职业目标不清的“凑热闹”者;而最适合当公务员的年轻人,就是有从政理想,“愿意用自己的才能,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做些事情”的人。

  但也有媒体担心,在80后中,这样的年轻人会不会太少?

  “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普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梦想,更渴望听从内心的召唤,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工人日报》分析称。记者也检索发现,不断有80后公务员在网上发帖慨叹,成为公务员后的最大不适,不是福利待遇的“落差”,而是“难以彰显存在感”。

  而在竹立家教授看来,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不是人人都想当公务员,也不是人人都不想当公务员”,这才是正常现象。

  “在西方发达国家,仅有3%左右的青年愿意当公务员——这个比例本来就不高;而且,这一队伍本身,每年也会有3%~5%的‘流出率’,即这部分人退出公务员队伍,寻找其他舞台。”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务员职业成为一些青年基于了解、认同之后的真正选择,或是它回归正常的第一步。”

  事实上,附着在公务员身份上的一些“暧昧想象”、“过高预期”,近年已在褪色。

  比如,记者注意到,在一向被认为是“肥差”的海关岗位,各省在近一两年的招考中,多明确描述其工作内容为:“工作地点多在艰苦边远口岸、露天作业、工作强度大、体能要求高……”一些考生将其视作“史上最苦金饭碗”而望而却步,也有人谨慎评估后,依然报考。

  对中央“八项规定”,也不是所有公务员均“叫苦不迭”。比如,一位来自安徽芜湖的基层公务员发帖描述:“虽然取消了会议后的聚餐,令大家少了交流机会,却节省了时间,让年轻人不用专注于喝酒、研究‘饭局文化’。”“公车管理严了以后,我的很多同事都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让自己有更多流汗、锻炼的机会。”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突破700万,5年间增长近50万人。竹立家教授认为,“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走了,谁来当公务员”是个伪问题。

  “我反倒认为,通过‘挤出’谋私、寄生者,‘释放’志在别处者,‘留下’廉洁奉公、乐于奉献的人才,不仅能让公务员的总数得到控制,而且,能实现一种良性循环。”他说。

  “到时候,公务员会作为一个普通岗位。任何普通岗位,都会有一批爱之如生命的人存在。”浙江网民“wuzhan0505”说。黑龙江网民“百了禅师”认为,公务员的成就感,更多时候,无法用金钱衡量:“做公务员没有在公务员的位置上想问题,只想着升官、发财、贪污、受贿的人,最好离开这个队伍;公务员是为人民办事的,如果把心摆正,多为人民做些好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公务员队伍怎么“留下更多精英”

  日前,“基层公务员该不该涨薪”引发社会争议,而无论正反哪方,都认同的一点是:仅靠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显然支撑不了这个队伍的长远、健康发展。

  在竹立家教授看来,公务员队伍该怎么“留下”更多精英?这或许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多数青年网民并不认同“一刀切”地给公务员涨薪,但也有一种声音担忧,若只用“低薪高压”挤出谋私、寄生者,而不匹配上其他政策,这种方式会不会无形中提高从政的成本?

  “当‘挤出去的’都是没门路的,剩下的就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了。”“当政治成为‘富二代’们的专享,谁来替穷人说话?当下,权力被滥用是根本问题,工资高低影响的只能是守法的好公务员,这会不会造成‘逆向淘汰’呢?”网民“Wanfe”等说。

  这个问题,马文莉也一直在思考。

  “成为基层公务员的年轻人,首先是普通人,也要吃饭养家。”马文莉向记者坦承,她身边的80后同事普遍吃苦耐劳,“很皮实”,但在日渐高涨的生活压力下,有人形容“几年下来,存款没有,提拔没有,青春已不再”,“再崇高的理想,也有难以支撑的一天”。

  马文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她工作的城市,一个煎饼5元,从县城到乡镇的车票一次20元,房价每平方米数千元。每月不足两千元的总收入,“花起来很紧巴”。“以前逢年过节,会有两三百元的过节费,每年会有1000多元的‘年底双薪’,今年形势紧了,也没发。”

  马文莉说,上升通道的狭窄,也让一些年轻公务员“郁闷”。

  “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近日辞职的上海80后公务员的这段独白,引得不少同行唏嘘。

  “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对一名基层公务员也很重要。”马文莉说,“很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收入不高,但有很强的精神激励,而公务员队伍却面临‘污名化’问题——少部分贪官给社会的不良印象,被投射到了整个公务员群体身上。”

  竹立家教授认为,用体制保障公务员队伍,留住精英,也应该从前述三点“发力”。

  “对一些基层且艰苦的岗位来说,适当提高薪酬是必要的。”竹立家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公务员薪酬大多参照社会类似机构的同一职业平均工资而定,“并不明显高于普通人”。“但是,如果公务员的工资十年不变,明显跟不上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也不正常。”

  有网民认为,“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年轻人,是当初的‘天之骄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进入公务员队伍,必须承认的是,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待遇与工作内容、职责是不对等的。”但也有网民认为,现实中,一部分服务意识很差的公务员,“相比所提供的服务,他们已经拿得太多了”。

  “不搞‘一刀切’很重要。”竹立家教授建议,在逐渐拉平公务员与社会其他成员医疗、住房、养老等福利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涨薪,但更应向基层艰苦的公务员岗位倾斜,向工作认真、群众口碑好的倾斜,“而且,这个程序一定要公开、透明,要接受公众监督。”

  对上升通道,有专家建议,应在选人体制上改革,“不让老实人吃亏”;竹立家认为,不妨考虑构建“能进能出”的公务员体制。

  人民网曾刊发评论称,精英都当官,并非社会合理分工。“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的革新创业、勇于创新”,但一批批优秀年轻人纷纷参与坐机关、写材料、下通知、跑腿办事等相对简单的一般政务工作时,是否也是一种人才浪费?

  “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公务员,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开拓,可能会更利于发挥潜能。”竹立家认为,到那时,公务员才可能慢慢脱离“污名化”,回归为一个正常职业。(记者 王梦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源、姚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