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食品加工流水线
调查显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浪费发生在收获和加工环节,如收割,冷藏技术、基础设施、包装和营销系统等存在问题;另外一部分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如储存方式不当、因过量购买而丢掉仍可食用的食物、备餐量过大等。根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的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就达700亿斤以上。
今年年初,一场旨在提倡节俭、厉行节约的“光盘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个话题也多次被政协委员们提及。不仅如此,更有委员由此延伸,关注到了更广泛的浪费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义利食品公司总经理李奇就呼吁:除了“舌尖上的浪费”,食品销售、加工等环节上的浪费同样不应忽视。
超市里的食品浪费
去超市买食品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过食品的保质期?比如一个面包,包装上标明的保质期一般为5天,但往往到第3天就会强行下架,退给供应商。而按照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被退回的商品将不允许被继续加工为任何食品,只能作为饲料处理。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3天就要下架么?”李奇问笔者。“生产厂家设置保质期,是为了保证食品最佳质量设定的期限,并不意味着过了保质期就一定变质不可食用了。而由于现在市场供大于求,这些并未变质的食品,却成了商家用来迎合消费者所谓的追求‘新鲜度’的需求,以及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竞争的手段。”
李奇说,据他调查了解,一些大的食品企业退货率一般在2%以内,但大部分厂家都在10%至15%之间。“全国去年共产面包焙烤产品600万吨,按10%计算也浪费了60万吨!而由此造成的浪费,一般百姓会想象得到么?”
“还有一种浪费,也非常容易被忽视。”李奇说,现在许多大型商场超市因为怕麻烦,缩小了散装食品的售卖,相反却经常提供各种捆绑式促销活动。这种动辄就以捆、箱为销售单位的促销常常会使消费者过量购买。“买回去多了吃不了怎么办?变质、扔掉,这也是造成食品浪费的一个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