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专题>>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灯光求多、烟火求炫、硬景求大,道具价格随意报,舞美成本占七成

解码·文化浪费:晚会动辄上亿 舞美暗藏猫腻

记者  王  珏

2013年03月19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奈:舞台宏大才能拉来赞助

猫腻:缺监管道具价格随意报

舞美投入巨大,产生大量一次性垃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热衷舞美大制作?

“主办方很少会单纯为创意买单,需要宏大、实际的载体让他们知道钱是怎么花的,钱是花得值的,舞台美术自然成为这个可以量化的载体。”一位晚会导演坦言,我们还不够尊重艺术、创意的价值。

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这位导演透露,舞美大打多媒体、高科技的旗号,实际上创作成分很少,技术标准也很少。晚会的布景搭景、服装、道具等舞美部分成为内行人的生财之道,这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潜规则。

据了解,一台晚会的组织基本构成是:创作组,制作组,演出组,宣传组。正常演出投资情况下,不同演出有不同分配模式,但基本上是三等分:主创费用占30%,各种演员花销占30%,舞美占30%。但是,实际演出中舞美经常超支,很多支出成了“返点”的费用。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一次性的文艺活动,尤其是政府投资的超大型文艺活动,规模越大,水分越多。

“舞台搭建是最容易有猫腻的地方,每一个道具多报100元,1000人的晚会就能‘结余’10万元。”一位舞美师透露。

郭瓦加毛吉举了一个例子,观众席上的荧光棒,从市场上批发也就1元一根,而剧组内却报到2元、3元甚至5元一根,这差额就落到了中间人手中。

还有业内人士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市场价能要到每秒1800元,5分多钟的多媒体放映就得花约50万元,这部分也有巨大的泡沫。

郭瓦加毛吉说,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荧光棒这种细节,但事实上,恰是这样的小细节成了浪费的重灾区,让一部分人得以自肥。“各类晚会着实养肥了一批晚会导演和创作团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监督:成立预评机构制定合理预算

速效:一律禁止政府埋单文艺晚会

专家认为,刹住舞台奢靡之风,既需要艺术家、管理者、制作者的自律自觉,也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让每一项投资都有监管,每一个项目都有审计,“尽快对舞美和舞台进行必要监督,成为当务之急。”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肖向荣建议设置舞台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作为第三方预评机构,根据晚会的人文、环境、运作等对晚会进行综合评估,给主办方提供合理的预算和方案,推荐适合人选,提供质量保证,进行有效监督。肖向荣还指出,地方政府应少一些行政干预,过多的行政干涉会妨碍主创人员的艺术积极性,如果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太细,指标定得太具体,反而不利于创作。这就需要完善商业机制,建立健康的市场体系。

也有专家指出,相对于国外,国内舞台演出的商业机制尚未建立,比如《妈妈咪呀》、《猫》、《安魂曲》等享誉全球的外国剧目,都采取商业化运作,充分考虑性价比问题。这些剧目舞美设计自由、简约、开放,但却凭借着原创内容和表演,在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

任卫新说,杜绝演出的舞美浪费,要从源头抓起,造成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还在体制上。一些晚会由政府埋单或拨款,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不心疼。

郭瓦加毛吉在今年政协会议的提案中建议,应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规范约束,精简晚会数量,控制晚会规模和预算,严格申请报批,并且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可操作的审批标准和系统的管理、监督和问责机制,“这样既能保证文艺晚会正常举办,又能遏制住攀比浪费的情况出现。”郭瓦加毛吉说,最奏效的做法,还是要出台政策,不准办由政府埋单的文艺晚会。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