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有才无德”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资料图片)
记者:古人充分认识到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作用。鲁国执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请教关于“政治”的问题,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谓政治,就是治国理民者心正身正脚步正,为官者带头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谁敢走歪门邪道!
一个有德的干部,老百姓会赞誉他“是一个好官”。但时下,也有观点认为,干部只要有能力能干事,哪怕是贪点钱生活作风上有点问题,都“无伤大雅”,也能算是“好官”。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周文彰:有些老百姓认为只要为百姓做点实事,即使官员有贪污也可以暂时容忍。这话听来让人心酸。作为官员能力固然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能否为老百姓谋利益,有领导能力的官员自然是百姓的福音和希望。但是不能因为能力就不在乎道德。老百姓对官员表现出一定的“宽容”并不是说他们对官员廉政不在乎,反而这折射出人们对贪污之风的一种无可奈何。但群众对官员道德的希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官员应该从老百姓的心态中反观自己,既要注重自身能力,更要以德为先。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萧鸣政:如果是专业技术人才,在个人品质上有所欠缺,可能无伤大雅,但如果是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身居要位的党政人才,个人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公众的利益,一举一动都事关社会风气。 一个有德无才的干部可能会庸庸无为,但如果是一个没有德仅有才的干部,其负面影响更大,是万万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不能成为老百姓信服拥护的领导的。
反腐研究专家、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 傅学俭:认为干部只要有能力哪怕贪点德行差点都无伤大雅,这种观念要不得,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观出现异化的表现,干部手中掌握的是公权而不是私权,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搞等价交换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道德都是第一位的。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 傅永吉:以权谋私,早已不是道德问题,而显然是违法乱纪问题,或违法犯罪问题。人们的社会行为经常性地击穿道德底线,官员违法犯罪成为常态,道德丧失了法律的有效支撑,是关键所在。
我还发现了民众对于官员道德缺失有两个现象。其一,民众对官德特别关注,希望官德会有一种明显的改善。这是正能量;其二,基本价值观存在紊乱。所谓价值观的紊乱,是说善与恶的颠倒:指恶为善,指善为恶。民众对官德颇有微词,甚至会情绪激愤;然而,一旦这些贪腐官员还做了些许实事,还能适当将利益为民众均沾,大家似乎就原谅了一切的贪腐行为,违法、失德都变成可以原谅的事,官员们则可得到百姓一定程度的支持甚至坚决拥护。对腐败深恶痛绝与沾腐败之光的貌似矛盾的心理,是“价值观紊乱”的很好证明。
干部“缺德”非小事,事关党性、党的生死存亡
记者:习近平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当下一些干部出现品德不正、道德下滑等问题,您认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反腐研究专家、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 傅学俭: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道德是内因,法制是外因。只有内因——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廉洁自律的高度,外因——制度性反腐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掌权者“缺德”,则权力腐败现象必将泛滥,制度性反腐执行起来必将阻力重重。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值得每一位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深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仆意识淡化是一个普遍而相当严重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是缺德,对于共产党员来讲,就是党性弱化。公仆尤其是领导干部缺德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党性、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