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7日11: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 《媒体的变化折射中央的决心》)
随着转变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约法八章”持续推进,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坛一股新风扑面而来,所呈现的新气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各大媒体变化着的争相报道中看来,既是政治清风拂面,也预示着中国政治的积极变化。转变官场作风,高层示范有其重要意义和影响作用,然而,这种表率行为通过媒体的捕捉和诠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上行下效的态势。
在举国新风之时,中央转变工作作风的这些要求,地方上也都在积极响应,但在有些地方仍看不到落实的迹象。大多数媒体则发挥好了监督和促进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
中央媒体带头改文风
“《人民日报》文章变短了、新闻联播栏目变活了,地方党报也搞舆论监督了,新华社还披露领导‘隐私’了,领导调研都同步‘围观’了……”
湖北十堰的初三学生刘志平从小就爱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近一个多月来,他惊奇的发现,央媒正在“变脸”。在写给本刊读者来信里的上述段子外,他还罗列出了很多新鲜的现象,并用略显稚嫩的口气归纳说:“这在我有印象的十年历史上是头一次”。
这不止是刘志平一个人的感受,十八大后不久,先是新华社连续3天刊发长篇人物特稿,回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现任7位常委的成长经历和从政之路,还首次披露了他们的家庭生活等细节。分析人士认为,从领导人丰富的人生细节之中,人们对于这个将带领中国攻坚克难的群体多了亲近,多了信任,更多了支持与期望。
在过去,对中央媒体来说,领导人怎么报,排在什么位置,字号多大,字数多少,历来有固定的“规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武录曾做过一些总结:如总书记、国家主席考察,一般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做六栏题;人大委员长、总理考察也是一版,做五栏题;政治局常委考察一般是一版;政治局委员、副总等的调研一般是放在四版……
这次央媒的变革,显然是想改变过去的套路。自今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头版增加了批评报道和民生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人民日报》有关人士对外表示,正是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给《人民日报》改版带来很大空间,弱化领导意志,强调新闻意识正是今后的改革重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表示,原先作为改革“存量”的主流媒体开始发力,主动介入中国的舆论生产,意欲以有效、有力的方式影响中国舆论格局。与那些体量小、轻便灵活的市场化媒体和边缘性媒体相比,主流媒体的改革是在稳住阵脚的前提下择机而动。并且与中国改革路径相似的是,都是渐进式的,小步慢进,有时甚至是迂回的。
但转作风并非易事,需要大刀阔斧的魄力,还需要严格有效的约束力。1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
中央部委成为央媒负面新闻,不是头一遭,但这次却透出新意。就兰考大火事件,《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连续发文质问民政部,得到外界赞许:这是央媒应有的社会担当。
吉林大学硕士生导师严峻则希望中央在出台八项规定之后,有关部门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细则,把好政策都落到实处。《中国青年报》甚至明确提出: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报道的正负,瞭望者的角色决定了媒体的职责,从业者以及政府管理者所要做的,是尽可能让所有的报道回归新闻的本位。
央媒正在积极行动,而这些改变,正如《人民日报》微博中说的那样:“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但在张涛甫眼中,却是一次充满着机遇的重大挑战:“如果说,主流媒体此前的被动只是一种策略性的保守,那么它们今天就不能坐等稍纵即逝的改革机遇从身边溜走,考验主流媒体勇气和智慧的时候到了。”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廉政瞭望》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