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33期:《陝西韓城黨家村:刻於磚銘於心的家訓》。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是國內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寶”。黨家村的家訓形式非常獨特,它集書法、雕刻、建筑為一體,和家譜、書信、著作類家訓很不相同,這種家訓具有獨特的魅力。
●黨家村
陝西省韓城市黨家村
黨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是國內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寶”。
黨家村建村距今680多年,主要是黨、賈兩族居住在此,320戶人家,1400余人。全村佔地約一平方公裡,現存120多座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文筆塔、哨樓、牌坊等建筑,青磚灰瓦、鱗次櫛比,瓦屋千宇、不染塵埃。
賈祖祠院
黨家村整體建筑群典雅精致且富含人文藝術氣息,鮮明的建筑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珠聯壁合、交相輝映。磚雕、石雕、木雕堪稱黨家村民居建筑中的精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刻在青磚、門楣上的家訓更是讓人們在欣賞贊嘆書法藝術之余又受到中國儒家傳統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實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
黨家村巷道
2001年6月,黨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3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被列入全國六大重點保護利用古村落。
●黨家村家訓
青磚家訓
走進黨家村,家家戶戶正對大門的照牆、廳房兩側牆上、大門門楣上都刻有黨家村祖先留給子孫的處世格言警句。這些格言警句不僅書法考究、雕工精美,更蘊含著深刻哲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反映了主人的修養與追求,成為了黨家村世代相傳的家規家訓。
黨家村家訓形成於明清時代,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有26則,如“讀聖賢書,立修齊志﹔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居家有道惟能忍﹔處世無奇但率真”等,從修身、處世、興教、耕讀、誠信、清廉、治家、報國等方面為自己和后代子孫立下嚴格的規矩,警戒自己,教育后人。
黨家村家訓的一大亮點是與民居建筑融為一體,讓子孫時時看得見,注意得到。家訓語言通俗易懂,稍通文墨的家中婦孺老少,都能容易理解接受,從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傳承良好家風。
●黨家村家訓摘編
重讀書
讀聖賢書,立修齊志。
【譯文】
誦讀聖人賢人的書籍,確立修身齊家的志向。
古今來多少世家,無非積福。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譯文】
古往今來多少名門世家,沒有不追求積攢福份的﹔天地之間最受贊賞的人品,還要數攻讀聖賢留給后世的詩書。
思孝安家國,讀書教子孫﹔
【譯文】
一心想著孝順、履行孝道,讓家庭安寧、國家安定﹔讀好聖賢經典,用詩書教育好子孫。
要門庭顯,必須積德﹔求子孫賢,還是讀書。
【譯文】
要想讓家族的名聲顯赫,就一定要多做好事﹔要想讓子孫有德有才,就要讓他們多讀詩書。
修身心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
【譯文】
說話要有教養,舉止要合規矩,白天要有作為,晚上要做反思,呼吸間要注意修養,眨眼間要保存善心﹔欲望要小,志向要大,智慧要圓通,行為要方正,本領越大越好,但不要什麼事都管。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譯文】
傲氣不可滋長,欲望不能放縱,志向不應過滿,享樂不能無度﹔舉動要有禮貌,居家最講儉朴,品德重在謙讓,辦事先宜求教。
薄味①養氣,去怒②養性。處抑③養生,守清④養道。
【注釋】
①薄味:飯菜的味道不濃,指比較簡單朴素的飯食。
②去怒:讓怒氣消失。
③抑:受壓抑的處境。
④清:公正清廉。
【譯文】
粗茶淡飯能陶冶人的氣質,抑制暴躁能涵養人的性情﹔身處困境能磨練人的品德,堅守節操能保住人的道義。
務勤儉
貧窮宜固守,富貴莫興狂﹔勤儉立身本,謙和處世方。
【譯文】
身處貧窮境地,也應牢牢守住節操,發財得勢后更不能放縱猖狂﹔勤儉是做人的根本,謙遜溫和是處世的良方。
守祖宗一脈真傳①曰勤曰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惟②讀惟耕。
【注釋】
①真傳:祖宗傳給后代最要緊的話。
②惟:同“唯”,只是。
【譯文】
謹守祖宗留傳下來的緊要話,勤苦、節儉﹔教誨子孫要走兩條正當的人生道路,讀書、耕作。
創業維艱,祖父備嘗辛苦﹔守成非易,子孫宜戒奢華。
【譯文】
創業是件艱難的事,祖輩父輩為此嘗盡了辛酸苦辣﹔守業也非常不容易,子孫后輩最應戒除的要數奢華。
善待人
在少壯之時,要知老年人的心酸﹔當旁觀之境,要知局內人的景況﹔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人的苦惱﹔居安樂之場,要知患難人的痛痒。
【譯文】
在青年壯年的時候,要理會老年人心中的酸澀﹔在身處局外的情境下,要體會身處局內者的艱難﹔處在富裕高貴地位的時候,要了解貧窮弱勢者的苦惱﹔在安寧快樂的場合,要知曉身患苦難者的病痛。
明禮義
居仁為本務,由義乃長康。
【譯文】
秉持仁厚,這是做人的根本﹔遵循大義,人生之路就會綿長安康。
存忠孝心,行仁義事。
【譯文】
心存忠臣孝子的意願,去做仁人義士的事情。
宜思遠
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后失言醒時悔,健不保養病時悔。
【譯文】
生活在富裕中不知節儉,到了貧窮時一定會后悔﹔見到知識技藝沒有及時學習,到了需要用時一定會后悔﹔喝醉酒必然會說不該說的話,到了酒醒時一定會后悔﹔身體健康時不注重保養鍛煉,到了患病時一定會后悔。
●專家觀點
高建群: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融為一體的“民居瑰寶”
黨家村村落的形成、文化的發展始於宋朝,興盛於明清。那個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宋明理學自上而下深入民間百姓。黨家村的家規家訓就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出現的,每家門前寫的對聯、牌匾,牆磚上刻的名言警句如“仁義禮”“執信”“忠孝傳家”等都打上了儒家文化深深的烙印。
黨家村的人一些是務農,還有一些會經商。經商的傳統與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黨家村臨近黃河中游重要渡口金子渡,這裡過去是大的經商碼頭,商業氛圍濃厚,受此熏陶,黨家村人也有比較強的商業意識。然而,無論是務農還是經商,黨家村人始終秉承“貧窮宜固守,富貴莫興狂﹔勤儉立身本,謙和處世方”的家訓,仁義傳家。時至今日,黨家村人還在這裡勤懇勞作、繁衍生息。
中華五千年文明為什麼能夠一直延續,代代傳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深厚。從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到一個村子、一個鄉鎮,從個人到群體,從鄉村到城鎮,都是文化保存傳承的載體,保証了中華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黨家村就是這樣一個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村落,充滿了文化的正能量。整個村落設計布局緊湊、建筑做工精細、風貌古朴典雅,同時又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刻在青磚上的家訓與民居建筑融合一體、交相輝映。歲月的滄桑可能會讓青磚上的字跡變得斑駁模糊,但家訓的深刻哲理沒有在黨家村人的心中褪色,而是在一代代的言傳身教中經久流傳。
(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作協副主席 高建群)
祁嘉華:古村大智慧 黨家作管窺
古村落往往保留了很多中華文化的內容,因為這裡是百姓休養生息的地方,濃縮著與百姓有關的所有信息﹔這裡還是傳統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社會發展必須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均出自這裡。在一定程度上說,一處古村落就是一個地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們尋找祖先生存智慧,體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活教材。
黨家村是陝西韓城地區的古村落,村落中的文化信息十分豐富:
村庄的選址。黨家村位於黃土溝壑地區,左右有土塬,遠處有山脈,是一個相對低窪的地方。關中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天,而且容易出現暴雨,68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地處低窪的黨家村並沒有被雨水或山洪沖毀。說明黨家村內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水系統。
院落的設計。四合院在我國十分普遍,北方地區有,南方地區也有。北京的四合院講究開闊,院子裡正房、兩廂、倒座房呈正方形狀分布。比較起來,黨家村的四合院則是狹長的。正房居中,左右廂房相對而立,院子的進深很大,但寬度並不大,使得整個院落成矩形分布。這是黨家村的一個特點,這樣的布局,可以少佔用耕地,提高院落的保溫性,拉近人與人的關系,很適合渭北高原地區的生存環境。
村子的布局。從高處鳥瞰黨家村,會發現整個村子有層次、有主題,有很講究的規劃。比如說,村子裡最高的房子是祠堂。在農業社會,村子往往是血緣宗親的聚集地,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有祠堂就有祖先,有祖先就有根脈,有根脈就有生機。因此,將祠堂建在村子的核心部位,體現了黨家村人崇祖敬本的情懷。
除了整體布局設計上體現出來的智慧,作為一個幾百年生生不息的村落,黨家村的不少細微之處也充滿了文化內涵。
黨家村的“惜字爐”。在黨家村一些巷道的顯著位置,有一些小房子樣的空間:一米見方,上面有坡頂,四面用磚壘砌,正立面上有一個小洞,下面寫著兩個字“惜字”。耕讀持家是黨家村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耕”為獲得衣食之源,“讀”不僅是讀書,還要習字。在習字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寫錯、寫壞的情況。對初學者來說,往往從臨摹大家開始。這種有字之紙不能隨便亂丟,更不能踩踏或扔進垃圾箱,而是要把它們放到“惜字爐”裡燒掉。這個細節不僅反映了黨家村人嚴謹的學習態度,還反映了黨家村人對文化的尊重。
黨家村的“家訓”。所謂“家訓”就是祖上給后人留下來的經驗之談,是人生之經典,足以成為后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銘”。黨家村的家訓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大門上,以匾額的形式出現,如“耕讀”、“大夫第”、“耕讀第”等等,昭示家庭的生活准則﹔二是牆體上,以磚雕的形式將凝練的文字鑲嵌在牆上,面積更大,內容更多。例如“行事要謹慎,謙恭節儉擇交友﹔存心要公平,孝第忠厚擇鄰居”等,強調做事要謹慎、為人要公平的原則﹔例如“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人的苦惱,居安樂之場要知患難人的痛痒”等,告誡后人居安思危、將心比心的重要。門額上的文字是一種提示,告誡家人要時時以此為本﹔牆體上的文字是一種教誨,使人們在品讀之中得到啟示。從這裡不難看出黨家村當年以家育人、教化文明的傳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祁嘉華)
薛養賢:書法基點之上的家訓表達
如果站在書法的立場去觀察黨家村的家訓,會發現這些家訓字體都是從古代書法大家的字帖中臨摹而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家村讀書人的視野也是相當開闊的,他們取法甚廣:既有學習顏真卿的,也有學習王羲之、黃庭堅、趙孟頫的。盡管從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當中不能夠直接看出它們的原型,但是透過細節,依然能夠知道它們是學有所本,絕對不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黨家村家訓所選的書體基本上以楷書、或者行楷為主,它就相當於我們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活動要著正裝一樣,有種儀式感在裡邊。此外,黨家村人在學習古代這些大家書法的時候,都鈍化了線條的棱角感,加粗了線條的質感,在這些字裡邊普遍透出了一種端庄、溫和、典雅、從容等一些在我們人身上應該具有的可貴品質。
黨家村的家訓,可以說是陝西韓城村落家訓的一個典型代表。記得小時候,我在各家的門頭上都可以看到類似於家訓的詞語,盡管當時我們不完全懂它的內在含義,但是我們在平時的行為活動過程中,低頭抬頭都常常看見這些家訓,並且會時時受到家裡老人的教導,現在回想起來,它實際上是家訓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具體化。通過平時細小的生活環節讓我們把深刻哲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薛養賢)
張新科:天天耳濡目染 時時鞭策警醒
黨家村的家訓形式非常獨特,它集書法、雕刻、建筑為一體,和家譜、書信、著作類家訓很不相同,這種家訓具有獨特的魅力。
黨家村的家訓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鐫刻在門楣上的,字不多,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長的有四個。這些字往往都帶有箴銘性質,比如“和為貴”、“詩禮第”,一方面向外人展示“我們家就是這樣一種家庭”,另一方面也確實成為家族、家庭內部人追求的目標。第二種是雕刻在庭院裡面磚塊上的,相對來說,字比門楣上多,同樣受建筑材料的限制,字不會太長,一般帶有名言警句的特點。這些家訓凝結著先人的智慧,指明做人處事的道理,也成為家裡面的一種追求。雕刻在磚上、庭院裡面,天天都能看到,時時刻刻鞭策著自己。這種獨特的家訓,在中國家訓史上也是要特別地去寫一筆。
與家譜、書信類家訓相比,黨家村家訓雖然形式不同,但家訓所表達的思想,體現的內涵基本是一樣的,實際上都是以儒家的思想道德標准來要求家族的人,可以說黨家村家訓是整個儒家文化在最基層鄉村的一種體現。
門楣上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簡”的裡面有“深”的韻味,而且這些字大多數出自儒家經典,如“和為貴”“詩禮第”等出自《論語》,把儒家經典語言用在門楣上,體現出深厚的文化素養。字不多,但韻味深長。
(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張新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