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季建華:“貪”字近乎貧  “婪”字近乎焚

2014年12月04日13:3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貪”字近乎貧 “婪”字近乎焚

人生而有欲,此乃常情。但是,欲望不加節制,就變成了貪。一個人如果想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又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就必定會陷入利令智昏、愚不可及的境地,最終難免禍患加身。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一些“老虎”被抓、“蒼蠅” 被拍。在看到一個個貪腐分子侵吞大量資財,甚至有的被從家中搜出令人瞠目的巨額現金后,人們不免感嘆:“這些腐敗分子,食有魚,出有車,居高位,握重權,可為什麼還偏偏自毀前程、自投絕路呢?”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兩千多年前的老子,一語道破了腐敗分子的招禍之源。

人生而有欲,此乃常情。但是,欲望不加節制,就變成了貪。一個人如果想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又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就必定會陷入利令智昏、愚不可及的境地,最終難免禍患加身。俄國作家普希金曾寫過一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個老漁夫在大海上打撈到一條金魚,金魚被放后答應可以滿足他的任何要求。他家的老太婆在貪心驅使下,從開始要一個新木盆,逐步升級到要一座木房子,當貴夫人、當女皇,最后竟提出要當海上的女霸王,而且還要金魚給她當侍女,聽她隨便使喚。當然,最后的結果是迷夢破滅,一切落空,老兩口仍然住在先前的破木棚裡,面對著原有的那隻破木盆。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忠告,表達了高潔之士的襟懷和追求。其實,今天那些曾經權高位重的貪腐分子,想來當初也曾是平常度日的普通人,剛步入仕途時也未嘗沒有做個清廉干部的初衷,但后來經不住權力的腐蝕,禁不住欲望的誘惑,貪佔的胃口越來越大,巧取豪奪不擇手段,自以為聚斂了可保終生無虞的錢財,也給子孫置下產業,豈不知,“‘貪’字近乎貧,‘婪’字近乎焚”。到頭來,失去了所有一切,落得個鋃鐺入獄、身敗名裂,隻能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種下場,不禁使人想起一句熟悉的話:“即使得到了整個世界,卻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又有什麼意義呢?”

防止“不知足”為害,就要懂得“知足”。唐代詩人白居易詩雲:“勿言宅舍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告訴人們,在物質享受上應該保持一種“知足”心態。今天的黨員干部更應不為物質所累,從嚴要求自己。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干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過了,覺得少一點好。人家分給我們的多了就應該居之不安。要使艱苦朴素成為我們的美德。”方志敏烈士也說過:“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隻有這樣想、這樣做,才能當好真正的人民公仆。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作為黨員干部,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隻從個人角度考量,重要的還是堅定心中的信仰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在為人民造福上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冰心老人生前經常提到一副對聯:“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副對聯是她的祖父自撰的,她在耄耋之年仍記得祖父這樣解釋對聯的含義:“有的東西,比如衣、食、住吧,雖然簡單朴素一些,也應當‘知足’﹔而對於追求知識學問和修身養性,就常常應當‘知不足’。對於應當做的有益於世道人心的事,就應當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違背道義的事,就應當堅決不做。”她說:“我覺得我很喜歡這兩句有骨氣的話,以后有人請我題字的時候,我就常常寫了這副對子。”今天我們如果能牢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的道理,並堅持這樣去做,則不僅能像老子說的那樣得以“避禍”,得以“全生”,而且也一定能夠在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而奮斗的過程中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業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