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朝義:摩托車上的鎮紀委書記

2014年07月07日13:57   來源:陝西省紀委

原標題:摩托車上的鎮紀委書記吳朝義

  他,一個自參加工作至今始終行走在大山裡的基層共產黨員﹔

  他,每次遇到危險,總是沖在最前面﹔

  他,秉著“以真誠待人,憑黨性干事”的人生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他,在大山深處,以對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忠誠,譜寫著人生最美的樂章!

  他,就是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紀檢監察干部吳朝義。

  2010年以來,陝西省漢中市委、勉縣縣委相繼作出向吳朝義學習的決定。2010年8月,陝西省委授予吳朝義“抗洪救災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1年6月,被陝西省委授予“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吳朝義“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陡埡村是全鄉最偏遠的村。97戶、324口人散居在大小45個山峁上下,坡地佔總面積的99%。

  1992年,吳朝義被鄉政府安排負責抓陡埡村,一下就是十九年。  

  “要致富,先修路”。一到村上,吳朝義就走村入戶,訪民情,解民意。在與村干部群眾反復商討后,決定先修路。勘測線路、組織勞力、集資籌款、放炮開山,吳朝義事必躬親。苦戰兩年多,通往山外4米寬的路終於開通了,“一頭豬八人抬,出去一天回不來”的歷史被徹底改寫了。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2006年,陡埡村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后,吳朝義帶領村干部先后爭取資金364萬元,改造電網11公裡,硬化道路6公裡,架設手機移動通訊塔2處,安裝廣播電視“村村通”84套,建設人畜飲水工程3處,解決了52戶208名群眾吃水難問題,47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

  作為土生土長的土關鋪鄉驛壩村人,在負責抓陡埡村的18年裡,鄉政府、驛壩、陡埡就是吳朝義生活的三點一線。每周他要上陡埡2至3趟,18年行程近5萬公裡。

  陡埡村三組村民劉普華,談及他家漂亮的小洋樓,五十出頭的劉普華自豪地說:“多虧了吳朝義介紹他到內蒙古去打工,幾年下來,他把土房子變成了樓房。遇到老吳這麼好的干部,是他們的福份啊!”2005年以來,經吳朝義介紹,外出務工的村民有70多人,如今已經有3人在內蒙古等地當上了老板,年收入幾十萬元。  

  吳朝義說:“看到陡埡村的群眾脫貧致富了,這十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

  2010年7月17日凌晨5點,吳朝義被一陣緊過一陣的暴雨聲驚醒。他立即騎上摩托車往陡埡村趕,路途中摔倒在地,腿部受傷嚴重。但他硬是堅持同村干部一起,將地質災害點的10戶34位村民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他們這10戶人都是被吳朝義從夢中喊醒的。他還拖著流血的胳膊幫他抬口袋,轉移糧食。”陡埡村原支書劉剛說。

  沒來得及歇息,吳朝義拖著傷腿又跨上摩托車到鄉政府匯報,隨即又搭上去縣城的面包車,到縣民政局申請領取救災帳篷。下午4時,吳朝義拉著帳篷回到劉家嘴。晚上7時,10戶受災村民全部住進了帳篷。

  “老吳,你的腿咋了?”鄉黨委書記柏利軍看到吳朝義行走異常,就把他拽進了醫院。

  經檢查,吳朝義膝蓋骨嚴重受傷,右肩部骨裂。得知消息的唐雲保和村民代表來了。“你為他們受了傷,沒給你買啥,給你500元錢買點營養品補補身子!”

  “大家的心意他領了,這錢他絕對不能要。”錢又回到了唐雲保手裡。

  指導救災的縣上領導來了。“這樣的干部他們心疼,給你500元慰問金,養好傷還有任務!”吳朝義感動不已。

  第二天一早,他沒跟任何人商量,用500元錢買來豬肉、蔬菜和飲料,交給了鄉炊事員。“大家都辛苦,他們改善改善生活!”吳朝義笑著說。同事提起吳朝義都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每次遇到危險,老吳都沖在最前面”。

  2000年,第二批“雙萬工程”開始實施。距離土關鋪鄉政府駐地14公裡的廟灣村因村情復雜,干群關系緊張。受任於危難之際,吳朝義被下派到該村。2001年,廟灣村干部找到吳朝義,讓他借錢幫村上提早完成農業稅征收任務。吳朝義二話沒說將自家僅有的1.5萬元存款取出,又在信用社貸款5000元,先行墊付了農業稅。村上借用了半年之久,他自己貼了100多元的貸款利息,卻沒有絲毫怨言,用他的話說“都是為了工作嘛”。

  2002年6月30日,吳朝義在廟灣村檢查計劃生育時,發現了問題,他找到該村支書要求立即採取措施,村支書態度蠻橫,把吳朝義打成了腦震蕩,身體軟組織多處挫傷。

  “我是黨員,還是國家干部,對工作他問心無愧,組織待自己不薄,受點委屈算不了什麼。”回想起8年前的往事,吳朝義淡淡地笑了笑。

  在吳朝義的宿舍裡,一邊堆放著廣播電視器材,一邊整齊地擺放著村級組織“升級晉檔”、活動場所建設、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等基層黨建工作資料。鄉黨委副書記晏江鵬說,老吳對全鄉黨組織和黨員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2007年,龍王溝、廟灣、沮水三個村被鄉黨委評定為后進村,對班子進行整建。吳朝義分別進駐三個村深入走訪,對班子及成員存在的問題查症結、找原因、理思路、提建議,最終順利調整了三個村班子。

  “吳朝義經常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主動利用休息時間為鄉上、村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他們鄉轄區內,到處都能看到由吳朝義刷寫的標語、路標牌等。記得2008年4月的一個周末,他主動借了電工踏板,爬上電杆為鄉上刷寫計生宣傳標語,兩天寫了100多條。腳磨破了,衣服被油漆浸染無法再穿。媳婦埋怨他,他嘿嘿一笑了事,也沒向上要過一分錢。”和吳朝義共事多年的鄉財政干部陳武忠打心眼裡敬佩他。  

  鄉鎮機構改革后,他被組織安排駐咸河村,咸河村地域面積大,人口多,自然條件差,前兩任村支書因為經濟問題接連出事,村內遺留問題多,上訪人員多,村干部在群眾中沒有什麼威信,村情不穩。他就從群眾最關心、關注的事情入手,進組入戶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凡是群眾反映的事情無論大小,他都用心盡力地去辦,能辦成的不含糊,不能辦的也要給做好解釋,每個問題一定做到有回音。通過自己的言行,他與村民的距離拉近了,現在,村民們有大事小事都來找他,再也沒有上訪的了。

  去年咸河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村上一組、二組、三組的三條灌渠被洪水沖毀,下渠的二百多畝水田無法耕種,三個組400多人都指望這些水田過日子。他和村干部一起動員村民修建了臨時應急通水堰渠。在修建中他與村民一起扛水泥、背沙子、抬片石,齊上齊下,雖然累得滿身臭汗,滿身是泥土,但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稱贊。

  修建永久性灌溉堰渠需要啟動資金,咸和村不但沒有村集體積累,而且還有20多萬元的外債,村干部束手無策。他想要解決這一難題,隻有他們干部私人墊資,他若不帶頭,又怎樣號召村上干部。吳朝義他的家境也不好,為建房他私人也有近10萬元的貸款,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向親友轉借了兩萬元交給村上作為啟動資金。在他的帶領下,大學生村官和村兩委干部積極響應,很快集攏了十幾萬啟動資金,確保了工程順利施工,保証了百姓的正常漿田。修灌渠共用沙石混凝土1110方,開挖土石方520方,回填土石方450方,總造價42.1萬元。

  由於工作忙,照顧家的時間自然就少,他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單憑一個人的工資維持比較艱難,全靠忠厚、賢惠的妻子把整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妻子不愛說話,卻誠實、勤快,對他更理解和支持。農忙時他妻子一人在家種小麥﹔農閑時,還曾遠赴新疆摘棉花、到縣內茶場採茶、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工作之余,他盡量抽時間打個電話給家裡,問聲平安﹔偶有空閑,就主動分擔一些家務。但凡接到單位通知或鄉鄰求助電話,就立即出門。有時候晚上回家,還要熬更守夜,填報表、寫材料。盡管如此,他妻子卻從來沒有埋怨過,反而叮囑他放心家裡,安心工作。

  吳朝義他父親早年去世,現70多歲左手殘疾的老母親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她這個當干部的兒子給辦個低保,緩解家庭困難。母親每次嘮叨,他都隻能不吭聲,裝作沒聽到。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告訴母親:“我能走出這個山溝,都是組織給的,你需要錢我給你,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工作多年,家裡人並沒有因為他是干部沾過一次“光”。但每次進城,總不忘給老母親買點愛吃的。

  兒子參加高考,他一直忙著全鄉九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申報和建設工作,這項工作辦手續,每一個村要到上面跑二十幾家、蓋二十多個章、報二十多種文字資料,填七十多份表,好幾次到縣城辦手續,都沒顧上見兒子面。7月份,到縣城辦事碰到一位好友,問及他兒子高考和志願填報情況,一問三不知,好友不由說道:“你這個父親才不稱職,娃兒高考你都不管!”。

  在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始終用共產黨員的標准來嚴格要求自己,牢記宗旨、愛崗敬業、勤政廉潔。30多年來,他從沒有利用職務之便為親戚和朋友辦過一件不符合政策規定的事,多少次老百姓送去的禮物他都設法退了回去。30多年來,他無論是下鄉還是到上級送資料、報報表都是騎上自己的摩托車,從沒有報銷過一分錢的摩托車油錢,就連外出參加會議也很少報銷車票和差旅費。30多年來,他大到為百姓爭取項目,建橋修路、拉水架電,小到給單位掃地拖灰、打掃廁所,他都始終如一、兢兢業業、一絲不苟。30多年來,他堅持上為組織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信念,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無怨無悔,默默無聞的傾心奉獻,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愛戴。他的先進事跡先后在《經濟日報》、《陝西日報》、《當代陝西》、《漢中日報》及《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刊載。在2011年2月,由中共漢中市委組織部、市委創先辦組織的全市優秀共產黨員報告團中,他的事跡在全市11個縣區進行巡回報告,社會反響好。在2011年先后當選為漢中市第四次黨代會代表﹔陝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