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追記河南省紀委駐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紀檢組組長、廳機關黨委書記王宏
圖為王宏(中)生前代表河南省人社廳接受群眾贈送的錦旗。孫偉華 攝
“嘩啦啦”,他一米八的個頭兒,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別挂在腰間的一大串鑰匙被甩得叮當作響,如同他跳動的脈搏,給人一種停不下來的感覺。
然而,這聲音卻再也無法響起。2013年8月24日,因突發心臟病,鑰匙的主人——河南省紀委駐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紀檢組組長、廳機關黨委書記王宏永遠停止了心跳,時年59歲。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鐘停擺了,我願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崗位上。”
王宏走了。機關院裡,再也看不到他步履匆匆的高大身影,常伴主人到深夜的燈光也不再亮起。
王宏曾擔任河南省紀委第四、第六紀檢監察室主任。在省紀委工作期間,王宏便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老同事袁航形容他是“永動機”,“一上案件,發動機一轉,就停不下來”。
他曾為查找一張關鍵票據,冒著40℃的高溫酷暑,鑽進堆滿幾十個麻袋票據的庫房裡,一查就是四五天。
他曾為突破某案件,連續奮戰數月,中間因勞累病倒,卻邊輸液邊工作。
同事心疼王宏“連軸轉”,常常強迫他休息。但他每次都笑笑,“我這身子骨,沒問題”。
然而,病魔正向他悄悄襲來。1999年,凶惡的心臟病讓王宏暈倒在信陽,暈倒在與腐敗分子較量的過程中。
但病魔阻止不了王宏忠誠履職的腳步。未待完全康復,他便再次踏上辦案征程。“身體是本錢。”同事勸王宏。但他卻說:“工作干不好,要本錢又有啥用!”
行動,依然果敢﹔思維,依然敏捷。同事們卻看得出,王宏明顯消瘦了,他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2001年10月,在濮陽辦案時,王宏又一次因心臟病暈倒,病情轉重。在領導的“命令”下,他被轉到北京阜外醫院做心臟搭橋手術。
起初,王宏以為是放幾個支架的“小問題”,一個勁兒地和醫生商量:手術后3天下地、7天爭取回到工作崗位。可診斷結果一出來,主治醫生就發了“火”:“你不要命了,4根通往心臟的大動脈堵死了3根,剩下那根也堵了90%!”
這時,王宏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牽挂的依舊是案子。手術前,他叮囑同事:“如果我沒挺過來,你們一定要將案子一查到底。如果我手術成功,就接著一起干!”
說到做到!術后不到兩周,他便回到了辦案一線。
2006年,王宏調到當時的河南省人事廳當紀檢組組長。關心他的人都暗暗期盼著,換了“戰場”,他繃著的弦能稍稍鬆弛點。可在新的崗位,王宏依然如故。
“他吶,滿腦子都是工作,去世前一天深夜還給同事打電話交代工作。”王宏的妻子講得很慢,淚水在不經意間劃過她的臉頰。她用手抹了抹眼角,頓了頓說,“如果不是為了工作,他或許不會走得這麼早……”
據妻子回憶,按照醫囑,王宏每隔半年都需要到北京的醫院復查一次,但他常常為了工作而耽擱。
2013年7月,王宏受命組織省人社廳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忙起來,便把檢查的事拋在了腦后。醫生幾次催促,催得急了,他便想出一個法子——讓朋友帶片子去北京。
只是,當專家的診斷書從北京帶回來時,王宏卻已經和大家永別了。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鐘停擺了,我願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崗位上。”王宏用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勇士之姿,踐行了他的錚錚誓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宏態度堅決:“就是顆‘地雷’,也要挖出來!”
王宏是個“老紀檢”。1985年從武警部隊轉業到地方的他,從事紀檢工作近29年。
29年正風肅紀對黨性信念的“淬火”,煉就了王宏剛正不阿、一往無前的品格。
2001年,王宏在查辦濮陽市原副市長魏某違紀問題時,發現了“案中案”:濮陽市原分管財政的副市長李某頻繁指示財政局向下屬一家賓館打款。多年的辦案經驗告訴王宏,這背后一定有“貓膩”。
然而,調查還未開始,阻力便接踵而至。有人提醒他:“這人在濮陽根基深厚,是顆‘釘子’,弄不好,會扎手的。”更有人赤裸裸地威脅:“敢查這個案子,是不是活膩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宏態度堅決:“就是顆‘地雷’,也要挖出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悄然打響。
李某閱歷豐富,反偵查能力強,對違紀行為以小蓋大,涉及重點事項避重就輕,案件查處一度陷入僵局。王宏迅速調整策略,主攻外圍証據。他帶領辦案組從艱苦繁雜的查賬入手,對李某、財政局、賓館的資金往來等展開全面調查,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疑點,牽出了實質性問題。
很快,李某將收來的煙酒等禮品拿到賓館賣,爾后慫恿賓館向市財政局打報告要錢,從中套取50萬元的事實浮出水面。李某最終依紀依法受到處理。
事后,王宏對同事說:“咱紀檢干部辦案,不是缺辦法,更多的時候是缺勇氣。同不正之風作斗爭,勇氣比辦法更重要。”
王宏曾遇到“老熟人”拎著禮品來求情,但他義正詞嚴:“犯了錯就要受處理,給座金山也不行!”他曾遇到死亡威脅,辦案人員士氣低落,王宏便給他們打氣:“案件查不好是你們的責任,壓力頂不住是我的責任。”
數字是最好的注釋。在省紀委工作期間,王宏參與查處違紀違法案件50余起,其中涉及廳級干部14人。
擔任省紀委駐省人社廳紀檢組組長后,王宏接觸大案要案的機會少了,但在正風肅紀方面,他依然不手軟、動真格。
他緊盯公務員招錄面試這一“社會上打招呼多的地方”,嚴查人為干擾,推動制定招錄面試集中命題、考官異地交流和考官考生雙抽簽制度。
他牽住為民服務這個牛鼻子,大力推進窗口單位創先爭優活動,引導干部職工強化為民服務意識。
他瞄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多次深入基層查紀律、查作風、查能力、查效率。
去年5月,為了查擺人社部門自身的問題,王宏策劃了一個“大動作”:對18個省轄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人力資源市場等窗口單位進行暗訪。其間,他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多次與暗訪組同志一道,以辦事群眾身份深入一線。
暗訪結束后,存在“庸懶散”現象的10家單位和20余名窗口工作人員被逐一點名批評,1名工作人員被調離工作崗位。
就在去世前一周,王宏還就行風建設再次要求:務必在8月底前召開一次全省人社系統的自查自糾會……
其他同志勸他少管“閑事”,他說:“咱不幫老百姓幫誰!”
在常人眼中,王宏是一個“工作狂”、是一個冷冰冰的人。很多時候,這種人往往與愛不沾邊。但在他身上,愛,從未離開。對同事、對家人、對群眾,他都有著溫情的一面。
同事們說,他講原則也重人情,外冷內熱,對人善著呢。
王宏的老同事李鋒剛調到省紀委時,一家三口租住在偏僻的城中村。那裡環境臟、治安差,李鋒經常出差辦案,放心不下家中3歲的孩子。是王宏得知后,多方打聽,四處尋找,幫他一家三口找到其他棲身之處。
人社廳裡一個年輕干部做手術,術前壓力大。王宏得知后,叮囑做過同樣手術的同事一定“去看看”,好好開解一下。
駐人社廳紀檢組監察室有兩個年輕人沒有對象。王宏帶他們到外單位調研,工作之余總愛風趣地講:“我這有兩個帥小伙,要請你們操操心喲!”
同事們含著淚回憶:“他常說,凡事要換位思考,把同志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辦。”
家人說,他工作忙,但有時間就惦記家中事,家中人。
他對母親講孝道,每天與母親通電話,隻要不出差每隔兩三天都會去母親那裡坐一坐。老人身體不好,王宏去世后,負責處理喪事的同事想隔一段時間再告訴她,但根本瞞不住——老人在等兒子打來的電話,卻再也等不來……
對妻子、對兒子,他多有愧疚。因工作忙,他陪他們的時間有限。但隻要有時間,他就會陪妻子一起散步,一起上街買菜﹔隻要有時間,他就會輔導兒子功課,講授做人道理。為了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他甚至一度跟著喜歡籃球的兒子看NBA。兒子說,父親后來竟真正成了一個籃球迷。
他的愛,更多的是對群眾。
他曾碰到城市執法人員與瓜農撕扯,沖過去和執法人員理論:“老百姓不容易。你們要多給他們講道理,咋能簡單粗暴執法。”
他曾碰到路政人員亂罰款,還“欺負”了貨車司機,便帶著貨車司機找路政人員理論。其他同志勸他少管“閑事”,他說:“咱不幫老百姓幫誰!”
受到幫助的群眾不知道,這個熱心的人,是位讓貪官怕得“繞著走”的紀檢干部。
葉子綠了變黃,落入泥土,再吐芬芳﹔種子埋入大地,孕育萌發,等待新生。
王宏走了。但他的生命之光,卻淨化了很多人的心靈、堅定了很多人的腳步……(記者 張磊 翟耀)
記者手記: 生命的坐標
王宏走了,耗盡身體裡的最后一絲能量。
走進他的人生,便走進了感動。
王宏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是十幾年的心臟病人。可就是這樣一個應該養著的“病號”,卻在工作崗位上執著無悔地燃燒著生命的光和熱,直至最后一刻。
是什麼支撐他這樣做?同事們說:他常講,干好工作是他的職責所在、生命所在。
這讓記者想起一句話:“人活著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在這位置裡找到生命的意義。”
王宏找到了,在紀檢監察戰線上,並將生命的坐標永遠地定格在這裡。
他忠於事業。這份忠誠是如此熾熱,以至於在他心裡,大過了一切,包括生命。
他勇於擔當。這份擔當是如此厚重,矛盾他不躲,困難迎頭上,從事紀檢監察工作29年,他正風肅紀不手軟、不退縮,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他情系群眾。這份真情是如此純粹,以至對素昧平生的人,他依然相幫相助。
而所有的這些,皆因他找到了生命的坐標,找到了自己的職責所在,擺正了自己在黨的事業、在人民群眾心中的位置。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王宏將一腔熱血傾洒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上,用無怨無悔的追求詮釋了紀檢監察干部這個職業的荊棘與榮光。(記者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