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
“干警零違法違紀、干警家屬零違法違紀,這樣的紀錄保持了整整36年。”這一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卻在湖南省炎陵縣人民檢察院真實存在。
炎陵縣檢察院自恢復重建36年以來,始終保持著干警和家屬違法違紀“零”記錄,從而塑造了檢察官“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典型樣本,該院的隊伍建設曾作為湖南省檢察系統唯一先進典型入展“最高人民檢察院自身反腐倡廉教育展”。
近日,炎陵縣檢察院自身預防成效又受到了湖南省委和湖南省檢察院主要領導的批示推介。
這個地處紅色革命老區的基層檢察院,緣何會保持36年風清氣正?《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赴炎陵縣檢察院進行了採訪。
權力行使到哪監督延伸到哪
炎陵縣地處湘東南、井岡山西麓,是一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省級貧困縣。但是,艱苦的條件沒有使該縣檢察干警隨波逐流。
“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筑牢自律防腐的重中之重。”談起炎陵縣檢察院保持36年風清氣正的原因,檢察長劉永初深有感觸。
劉永初向記者介紹,炎陵縣檢察院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全天候”立體監督機制,使全面監督與重點監督相結合,事前監督與跟蹤監督相結合,切實避免了權力失控、執法失誤、行為失范情況的發生。
據記者了解,在不斷總結完善各項監督制度的基礎上,炎陵縣檢察院把反貪、反瀆、公訴、偵監等部門列為重點監督對象,建立健全了業務工作運行規范、案件質量保障和責任追究三大監督體系:制定《案件跟蹤監督辦法》,健全個案跟蹤監督和回訪機制,對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事前防控﹔對重點案件實行辦案全程跟蹤監督﹔設立案件質量評查小組,採取“三書”對照法,即對照偵查終結報告、對照起訴書、對照法院判決書,認真分析評估每個案件的辦案質量﹔堅持每案必回訪,主動征求涉案單位、案件當事人對辦案人員是否公正、廉潔執法的評定。
“我們基本上做到了檢察權力行使到哪裡,監督就延伸到哪裡。”劉永初對記者說。
炎陵縣檢察院推行“黃牌警告”制度,又對全院干警平時的工作進行預警。該院規定,對違反工作紀律的輕微行為給予兩次“黃牌警告”,就會受到嚴肅處理。該院一名干警曾與當事人發生有違檢察禮儀的語言爭執,在兩次“黃牌警告”后,這名干警被勒令調離檢察機關。
幫助干警純潔淨化社交圈
檢察干警身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面對形形色色的重重誘惑,如何幫助干警們純潔淨化社交圈,成了炎陵縣檢察院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劉永初向記者透露,炎陵縣檢察院對干警的監督不僅包括八小時以內的工作過程,還包括八小時以外的生活細節。
據記者了解,炎陵縣檢察院通過制定檢察干警《八小時以外行為規范》,將監督觸角伸向干警的生活圈和社交圈﹔該院同時注意發揮家庭“第二紀檢”的作用,發放“家庭、街道、社區聯系卡”,院領導定期與干警家屬座談,及時了解干警八小時以外的生活情況,要求家屬們做到時時提醒、處處督促﹔紀檢部門則堅持每季度走訪干警所在社區,向基層干部群眾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在拓展外部監督方面,炎陵縣檢察院也別有創新。他們建立了執法執紀監督員制度和“政法110”舉報制度,聘請各界人士擔任執法執紀監督員,在當地媒體上公布監督員的身份、職責和聯系方式,隨時接受監督舉報。
近年來,炎陵縣檢察院還堅持在縣“兩會”期間,向所有與會代表、委員發放檢務公開手冊,並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將執法執紀監督員的聯系方式發送給代表、委員,主動接受他們對檢察人員執法辦案行為的監督。
在近幾年的炎陵縣“政法110”舉報電話統計表中,看不到涉及檢察干警違法違紀、不當作為的舉報。
“治檢先治警治警先治家”
為防止“后院”被各種“糖衣炮彈”打開缺口,炎陵檢察干警與親人“約法三章”,“不亂開門、不亂收禮、不亂打聽”。這就是所謂的“治檢先治警,治警先治家”。
親人們理解、支持,並堅守了這一約定。10余年來,從沒有一人敢亂開門迎客、從沒有一人敢收一錢一物、從沒有一人敢打聽案情。
面對各種拖家人“下水”的招式,公訴科何雪梅也自有對付的辦法。一位最好的同學知道她是個“硬骨頭”,為求她辦事,隻得打起了她家人的主意,以同學的名義悄悄請了她家人去吃飯。對於這種家人不知內情參與同學“別有用心”的吃請、聚會,她總是悄悄奉上自己的“份子錢”。
“人家掏錢請的不是我,而是我手中的權力。我們不能吃權力的飯。”何雪梅常這樣告誡家人。
在公訴科、偵監科都工作過的余曉蘭,辦理過兩起印象深刻的案件。上世紀90年代,兩位受害人被騙兩萬元,在當時不算小數目。案子辦結時她才知道,受害人正是時任檢察長李兆斌的媽媽和妹妹。
余曉蘭曾好奇地問李兆斌:“您當時怎麼不跟我們打個招呼呢?”
“法律面前應當一視同仁,利用職權佔有司法資源,同樣是一種司法不公。”李兆斌的回答毫不猶豫。
2011年4月,余曉蘭接到哥哥的電話,請她幫忙把一個戰友的弟弟“撈”出來,並再三叮囑那是曾從歹徒刀口下救過他的戰友。但余曉蘭清楚地知道那是一個多次入室盜竊的慣犯,最終毅然作出了批准逮捕的審查結論,而長兄如父的哥哥卻從此失去了一位能夠出生入死的戰友的“信任”。
“預防職務犯罪也出生產力。”劉永初認為,在干警隊伍自身硬朗之下,“打鐵”成效也初顯,該院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人數在逐年增加,有效地服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