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平政愛民 以義為利——《大學》的廉政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下)

2013年07月25日14:4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平政愛民 以義為利

“平政愛民”的施政綱領與當代廉政建設

  《荀子·王制》中說:“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平政愛民”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平政”即為政者要有公正無私之心,處事公平公道,為民伸張正義﹔“愛民”就是要有愛民之心,關心民瘼,心系民生。《大學》提出的施政綱領可謂“平政愛民”思想的集中體現。

  《大學》認為,“平政”首先體現在為政者自身要做到“正心”,使自己懷有一顆公正無私之心。“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一個人如果心裡有憤怒、恐懼、偏好、顧慮,他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如果為政者心態不正甚至心術不正,是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為政者不可以不小心謹慎,心有偏私就會被天下人唾棄。為政者隻有將自己的心擺正了,才能夠做到秉公辦事,清正廉潔,為政才不會出現偏差,才會得到人民的真心擁戴,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其次,“平政”還體現在選拔官吏時唯賢是舉。儒家認為考核一個人是否為“賢”的首要標准是看其是否有“德”。《大學》引《尚書·秦誓》,區分了可用之人和不可用之人:“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亦曰殆哉!”用人要用誠實厚道、心胸寬廣、不嫉賢妒能的人,正是這樣的人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長遠的利益。反之,如果重用心胸狹窄,有才無德之人,這對國家和人民來說真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所以,一個好的為政者一定要親賢臣,遠小人。

  為政者在做到“平政”的同時,還要做到“愛民”。歷代封建統治者隻要不是太過昏庸,不管其出發點是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以維護其統治,還是為了使人民低首下心便於役使,都會考慮到利民、順民的問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人民喜歡的,為政者就要努力去做到﹔人民厭惡的,為政者就要盡力去避免。“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為政者深得民心就可江山穩固,不得民心其統治就會危在旦夕,因此為政者應始終堅持“愛民”的原則。

  《大學》“平政愛民”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仍然有著巨大的啟迪作用。

  首先,開展廉政建設應從領導干部自身抓起,先正其心,使為政者樹立大公無私、克己奉公的公私觀,時時處處都把公平公正放在首位,不為人情所擾、不為關系所縛、不為壓力所控、不為利益所惑,依法行政,按章辦事。

  其次,吏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從事組織人事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好選人用人關,以至公的無私之心和嚴明的組織紀律保証人才選拔上的清正廉潔。在選拔干部時應當以德為先,在干部的任用上對有德有才的人一定要重用,對有德無才的人可以培養使用,對有才無德、無德無才之人是堅決不能委以重任的,重用無德之人就是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埋下禍根。

  最后,廉政建設的核心問題應是密切為政者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政者應做到為民所好,去民所惡。各級官員要在工作中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熱點難點問題,讓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廣大人民群眾最厭惡的是腐敗,最反感的是政府反腐不力,所以為政者要切實做到“愛民”,就應堅決抵制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在維護人民利益的同時,順應民意將反腐倡廉工作進行到底。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